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7-12-14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楊顔慈)經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批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下稱紀念館)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13日下午,國台辦副主任劉結一向紀念館授牌。該館成為繼中山陵之後,南京市第二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製造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為記錄戰爭暴行、祭奠逝去生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于1985年建成開放,選址于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三十多年間,紀念館接待了大量海內外參訪者。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當天,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儀式在此舉行。

劉結一表示,這段戰爭歲月是屬於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抗戰的勝利,正是中華民族共同浴血奮戰的成果,值得兩岸人民共同銘記。在紀念館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正是因為這段民族記憶需要兩岸同胞攜手捍衛。中華民族的未來,也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開創。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稱,作為傳承歷史記憶的公共文化設施,紀念館在對台交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紀念館自建成開放以來,不斷加強與台灣各界的交流合作,並先後接待多個台灣參訪團。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後,該館將致力于打造成為增加兩岸民間交流、增強民族共識、擴大合作的平台,為兩岸同胞保存和傳遞共同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