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園倡加快優化各區兒童遊樂設施

2018-05-17

【特訊】上週氹仔中央公園兒童遊樂設施B區重新開放,首日開放現場已經人頭湧湧,吸引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到場體驗一番,身兼離島社諮委副召集人的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何凱玲認為,中央公園兒童區重整是一個好開始,建議民署應加快優化和更新全澳各區的兒童遊樂設施,為本澳各區的兒童帶來不一樣的遊樂體驗。

兒童遊樂設施比例存不均

何凱玲指出,近年社會相當關注本澳的兒童遊樂設施,該會亦於去年做過有關全澳公園及休憩區的調查研究,指本澳的堂區與兒童遊樂設施的比例存在不平均的情況,一些傳統舊式社區,例如花王堂區以及風順堂區的遊樂設施老舊和不足的情況明顯。相反,例如嘉模堂區、聖方濟各堂區以及大堂區,因為設有大型戶外公園,該區每位兒童可享公園用地比例遠高於其他社區。另一方面,報告指出本澳的兒童遊樂設施亦欠缺新意,除個別公園的兒童遊樂設施是有主題,較有特色外,其他大部份遊樂設施都是千篇一律的「罐頭式」遊樂設施居多,趣味、刺激及挑戰性欠奉。

冀重整半島各區兒童遊樂設施

對於中央公園兒童遊樂A、B區的重整,何凱玲認為這是一個好開始,中央公園的設施設計貼心,如提供適合不同高度小朋友的洗手台,以及有不同感官刺激的設施。同時從公園每日絡繹不絕的人流可見,家長和兒童的確對兒童遊樂設施有相當大的需求,同時反映是對有新意、有不同遊樂體驗的訴求。民署早前表示會重整白鴿巢公園,何凱玲期望當局能盡快開展工作,以回應該區居民對遊樂設施的期盼,同時應有序重整澳門半島各區的兒童遊樂設施,如為下環區兒童增加遊樂設施。

新設施建議加入共融遊樂元素

另外,何凱玲關注到本澳的公園和休憩區,現時仍然未有引入共融遊樂的設施,因此公園和休憩區在設計規劃上都有以下問題,如通道缺少斜坡設計,導致使用輪椅的兒童無法進入遊戲場當中,或是沒有關於聽覺、觸覺或視覺的設施,使得視覺障礙或聽覺障礙的兒童,即使進入遊戲場,也難以尋覓到適合的遊樂設施,導致身體或智力障礙的兒童無法順利與一般兒童互動遊戲。她建議,當局應以《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作為綱領,未來在優化現有設施,或是新建的兒童遊樂設施,都應加入共融遊樂元素,建構一個適合身障兒童享用的共融遊樂場,兼顧不同身體狀況兒童的需要,以幫助他們在體能、智力、觸感、視力、聽覺及社交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