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農民運用區塊鏈技術 記錄種米過程保證食安

2018-07-20

【香港中通社7月19日電】台北消息:據台媒19日報道,以稻米聞名的台東縣池上鄉,有農民將自家品牌的稻米生產過程加入區塊鏈(blockchain)加密系統,便於消費者了解稻米的“履歷”,消解食物安全疑慮。

據報道,36歲的魏瑞廷8年前回到池上鄉幫父母種田,雖然池上米有一定知名度,但台灣歷經食安風暴,許多民眾關心稻米是否安全。

魏瑞廷說,許多食安問題源自生產過程與原料來源的不透明,而區塊鏈的特性是公開,且數據一旦被記錄就不能更改,對生產者來說,是很好的建立信用的方式;於是他和台灣區塊鏈公司合作,將自有品牌自產的稻米資料加入區塊鏈,藉由科技活化傳統產業。

魏瑞廷表示,這幾年從大廠牌到小農民的自產自銷都下很多工夫並且努力記錄生產“履歷”,但消費者詢問時卻空口無憑;區塊鏈技術運用在食品溯源系統,利用不可竄改的特性,記錄食品產銷的過程,凡走過必留痕跡,民眾消費前用手機掃描食品包裝上的條碼,便能了解種植過程等資訊。

據報道,區塊鏈技術有著不依賴第三方的屬性,藉用密碼學保護交易記錄,可以進行網絡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被認為是互聯網發明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此前台灣水果因盛產導致滯銷,就有力推區塊鏈技術的立委,建議當局運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性,消除中間商環節,讓農民根據消費者的認購量決定產量,不用再擔心發生供過於求的問題,而消費者也能因此買到更便宜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