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910號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第一代「超高樓」~~ 莉娜大廈的二三事

2018-09-10

高樓大廈是將土地利用最大化的方式之一,其誕生暗暗透露了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展;人類對土地使用的概念、對建築美學的想法、對居所的期望,都與之前的建造低矮平房的時期再不一樣。而隨着高樓林立,地方的風貌、社會的人際關係,乃至生活模式等等,一切都有全新發展。

所以,每一座「第一代超高樓」都有着時代意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新中央酒店與國際酒店爭做「全澳最高」爭得頭崩額裂。五十年代,澳門的「超高樓」又添一座。據指,莉娜大廈曾是澳門最高的住宅樓宇。而莉娜大廈的故事,除被中國人認為像「神主牌」,「壞風水」外,還有澳門在二次大戰後,希望與國際接軌的嘗試。

海邊「神主牌」建築風格承先啟後 

根據文化局出版的《圖說澳門》,莉娜皇后大廈於1959年由香港李氏建築師樓設計,地面層為商舖,其上十二層為複式住宅。整幢建築物受現代主義的影響,設計簡約,受現代主義的影響,立面讓人想到柯比意(Le Corbusier)的馬賽公寓。而「遺產學會」亦曾在其Facebook專頁介紹,莉娜皇后大廈共24個單位,樓高44.05米。該大廈是澳門第一幢高層住宅大樓並設有電梯,由仁慈堂投資興建,承建商是港澳有成建築公司,1961年落成。澳門仁慈堂為紀念1498年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創立首家仁慈堂慈善機構的莉娜皇后(Rainha D. Leonor),於是將此大廈命名為「莉娜皇后大廈」。

所謂「現代主義」,是指在二次大戰後被推廣流行並逐漸成為建築的設計主流的風格。這些建築以簡約的幾何形體、擺脫古典裝飾的束縛、強調結構與材料、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與經濟效益,並尋找符合現代精神的建築美學。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建成於1952年的作品「馬賽公寓」,正是著名的例子之一,且對世界各地的成市建築都產生深遠影響。看來,莉娜大廈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而《Portuguese Heritage Around the World》一書指,莉娜皇后在建成後超過十年都是這裏最高的建築,曾作宿舍之用。落成後,澳門的住宅及酒店亦開始流行跟隨國際風格,並在南灣一帶開始逐一出現。

放洋建築師 塑造南灣全新風貌

但究竟是誰開創了「莉娜大廈」?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在《澳門雜誌》「19世紀末20世紀初 澳門的建築設計(下)」一文中,曾引述建築師馬斯華稱,莉娜大廈的設計者是José Lei (José Li 李銘根),1949年設計了位於南灣的政府合署大樓,即今日的舊法院大樓。

文章指,據李銘根的記述,他早年在其父的辦公室學習,1947年在香港一間比利時銀行當建築實習生。兩年後返澳,為澳葡政府設計了一些葡式住宅、法院、醫院、學校、政府住宅。1954年再回香港,先在范文照的則樓工作,1955年開始任職於香港政府,並考取了建築師的資格。李銘根後來在香港設計了不少重要的建築物,包括黃大仙綜合游泳池、摩士公園游泳池及位於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

顯然,澳門當時的設計師除葡人以外,也有香港及外地設計,既顯示出澳門當時來自全球的人才濟濟,亦令我們的城市建築風格國際又多元。而本澳建築師JoãoPalla受訪時亦表示,「莉娜」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戰爭時,生活很艱難,沒甚麼新建築。五十年代是戰後,這建築顯示澳門準備再起飛,澳門想將現代建築帶到這城市。」「證明澳門當時希望與國際接軌。當時歐洲、美國、南美、當然還有香港,都有很多現代建築。」

規劃條件圖已過 聯署訴求尚待回覆 

話說,城規會早前已通過莉娜大廈的規劃條件圖。會上,城規會主席、工務局局長李燦烽建議,在規劃條件草圖增加建築風格的條文,要求莉娜大廈未來發展時,無論維修、擴建或重建,要尊重現時建築風格。

規劃條件圖已過,大廈會否被清拆尚是未知之數。過往亦曾發生過雖然草案獲通過,但業權人未有清拆建築的例子。「嚤囉園超高樓」項目是其中之一。一班市民曾在網發起聯署,希望可保育莉娜大廈,共收到逾六百個簽名。因時代發展而出現的莉娜大廈,最終會否又在時代發展中消失,似乎還需看事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