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619號
2010年06月19日
星期六
新城填海規劃 諮詢公眾
2010-06-19
【本報訊】特區政府於二零零六年向中央提出分別在澳門半島的東北、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以南,以及仔以北進行適度填海計劃,去年九月終於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澳門特區填海造地建設五幅,面積達三百五十公頃的新城區土地。 據了解,五幅填海地中,有部份已開展了填海工程,運輸工務司司長黃振東表示,有關計劃的申請和程序是依法向中央進行,運輸工務局城市建設廳廳長劉榕表示,將會配合各區發展情況,如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興建時間,進行各區的工程,爭取五年內完成五幅新城區土地的填海工作。特區政府自今日起至八月十八日,將就新城區土地規劃作首階段諮詢,希望以科學規劃,提升公眾參與度。
五區合共填出三百五十公頃新地 政府將有關填海地段暫時A至E作命名,分別為澳門半島的東北A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以南B區,仔北區的C區和D區,以及仔東北角,毗鄰機場及仔客運碼頭的E區,各區用地方向依次為﹕A區商住社區、基礎設施、水岸公園、公共社設和多元產業用地;B區為道路基建、旅遊休閒、公園綠化、公共建築商住社區;C、D區為商住社區;E區為公共設施、交通基建、商住社區和多元產業用地,並因應地理位置,分別作出了高度限制、地段面積限制、城市天際線、南灣湖景觀、海岸線景觀等,並有一條海濱長廊,該海濱長廊將會與現有的海濱景觀連成一線,希望打造澳門環島的海濱長廊,解決舊城區目前空間不足的客觀制約,達至扶持新城舊區互補發展,配合城市規劃整體佈局,從而實現特區的可持續發展的預期目標,以及提升本澳區域競爭能力,達到提升居民綜合生活素質、促進經濟適當多元發展、營造低碳綠色節能城巿,適當紓緩舊城區的開發密度及土地承載壓力。 據了解,五幅填海地中,有部份已開展了填海工程,如A區,黃振東表示,回歸前澳門對海域管理、填海等形成了慣性制度,由於過去相關規範沒有明確,而且一國兩制是新事物未能盡量涵蓋所有情況,特區政府於二零零六年向中央提出該五幅填海地的研究,去年九月終於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今後若再有需要調整或增加填海面積,需要透過程序向中央補批。即意味著現有的五幅土地是按程序向中央申請。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補充,回歸後一直有按照既定程序向中央進行有關填海申請,過程中亦有根據客觀環境作調整。
一半土地當作路網綠化公屋 三百五十公頃的五幅地中,有一半面積以上預留作道路網、綠化、以及公屋等,有關商業用地比例和各地區的工程開展時間表,劉榕表示,政府去年已委託學術機構進行澳門總體城市規劃研究,研究建議需要加強對本澳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如文化遺產,澳門旅遊城市形象等的保護。就此方面有需要透過法制建設、城市研究,不同階段研究等,按照社會需求制定規劃方案,各區的工程亦將配合上述發展,如A區會配合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興建時間、B區配合輕軌雙環雙軌工程的進行,而開展各區的工程,並爭取五年內完成五幅新城區土地的填海工作。 落實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劉仕堯表示,新城填海規劃突破了本澳土地資源緊缺的制約,為澳門未來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城市規劃、交通建設、環境保護和景觀設計等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特區政府將遵從中央批覆中以科學規劃、有序地發展的要求,致力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創建宜居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落實國務院批覆文件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約利用、通力合作、精心組織、加強管理、有序推進」的要求,以及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在規劃的總體思維裡,打破城區之間的界限,以縱橫互補的共融模式,把新區的活力注入舊區,與珠海共建十字門水道商務區,加強大珠三角城鎮群之協調發展與錯位互補,推進澳珠合作發展願景。又認為,新城規劃的最終功效,並不僅僅限於新城,而是通過交通基建、公共設施的互通,以及串聯沿海城市旅遊資源,促進新城與舊區的互補發展,構建出具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新形象,從而提升整個澳門的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質素。政府將以跨部門協作模式,共同展開新城規劃的研究,結合澳門城市定位、文化特色、社區特性及區域聯繫等眾多因素,制訂出符合澳門實際情況的百年大計。
公眾諮詢分三階段 特區政府十分著重社會意見和市民對五幅填海地的意見,計劃分三階段開展諮詢。第一階段公眾諮詢為今日至八月十八日,舉行五場公眾諮詢會、兩場專家座談會,並進行問卷調查及澳路十六地點巡迴展覽,就新城規劃概念收集公眾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立社會共識基礎,小組在整理意見及建議後,將會於明年展開第二、三階段的公眾諮詢,預計將於二零一一年內完成,分別收集公眾對規劃草案及方案的意見。 首場公眾諮詢會將在今日下午三時正假澳門理工學院禮堂舉行,其餘四場分別是七月十七日及三十一日、八月七日及十四日,於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演講廳舉行;工作小組亦邀請了來自內地、香港的規劃界專家學者,分別於本月二十六日、七月二十四日舉行座談。公眾諮詢會歡迎市民參加,積極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