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719號
2010年07月19日
星期一
社文消息
2010-07-19
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在港澳舉行 為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愛澳情操,加強「一國兩制」和我國歷史文化教育,由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香港教育局共同舉辦的「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二O一O青春港澳行」於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在香港和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在澳門舉行。是次活動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北京市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 參加夏令營活動的本澳師生分別來自仔中葡學校、聖善學校、中葡職業技術學校、鏡平學校、粵華中學、濠江中學、勞工子弟學校、澳門坊眾學校、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上述九所學校的五十名師生們於七月十六日上午乘船前往香港九龍,與來自北京二百八十名和香港五十名師生們齊集香江進行聯誼交流活動,探訪學校及社區,以及觀賞大嶼山生態、金紫荊廣場升旗儀式、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前水警總部古蹟、大型燈光音樂匯演等,並於七月二十日來澳繼續青春行活動。 該系列活動自二OO五年開始舉辦到今年已是第五屆,從『青春祖國行-二OO五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青春港澳行-二OO六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與奧運同行-二OO七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走進奧運-二OO八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到今年的『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二O一O青春港澳行』。教育暨青年局希望通過該活動,讓三地青少年學生有機會走到一起,結交朋友,建立友誼,親身感受祖國近二十多年來創造的經濟奇蹟及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加深青少年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認識。而事實上該系列活動為推行愛國愛澳教育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對培養青少年熱愛祖國,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今年更利用參觀港澳古蹟這一難得的機會,讓青少年學生親臨古蹟現場,學習堅韌不屈的精神,自我完善,相信是次活動在青少年學生的人生經歷中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臨行前師生代表向教育暨青年局辭行。辭行會上,教育廳阮佩賢廳長簡述了夏令營的背景,並期望他們身為“澳門文化大使」,與京港師生交流,中學暨技術職業教育處梁慧琪處長期望師生們珍惜與京港師生互相交流的機會,廣結友誼,而學前暨小學教育處馮素慧代處長則希望師生們注意身體,儘快適應。
澳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會員大會 澳門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日前於美高梅金殿舉辦第五屆會員大會暨週年晚宴,獲得各會員及名譽會員司徒民義律師、盧德華女士出席,氣氛熱鬧。晚宴由會員大會主席施羅莉揭開序幕及致歡迎詞,繼而由理事長林錦輝陳述二OO九及二O一O年度的活動總結,最後由監事會主席李維士宣讀財務報告。各會員對上述事項別無異議,所有議題亦順利通過。 該會成立至今,獲得本澳各大機構及人力資源從業員鼎力支持,在過往五年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專題講座、研討會、慈善探訪、專業交流等。該會表示盼望藉著各項活動,增進同業溝通及更有效地向有關政府部門表達意見。在未來發展方向上,該會將積極地聯絡本地大專學生,幫助他們投身有關人力資源的活動及工作。
「性格透視」培訓師課程結業 由澳門基督教青年會主辦,澳門社會工作贊助之「性格透視認可培訓師課程(Level 1)」於六月二十三日圓滿結束,該會十六名社工及輔導員經過二十小時的理論及實踐訓練,並通過考核,獲得由加拿大Career/LifeSkills Resources Inc發出認可證書,成為本澳首批具相關認可資格的培訓師。 性格透視是一套性格評估工具,適合用於建立團隊精神、提昇服務質素及對個人的自我瞭解。此套簡易的工具是基於性格分析理論,有助教育工作者更透徹地了解自己和參加者的強項及價值觀。 性格透視有助加深個人對自己及身邊的人的認識及了解。透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人,能夠學懂如何運用不同的溝通方式與人相處,從而促進親友關係的成長,也有助建立一個更健康的人際網絡。而在團隊方面,能在有效地幫助團隊中每位成員善用自己性格的特點及長處,以最具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排解疑難,提升他們在急劇轉變的環境下的調適能力。最重要的是,無論環境如何,每位成員都能夠肯定自我的價值。
第1期《中西文化研究》出版 由李向玉教授主編、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新一期《中西文化研究》(總第十七期)已經開始發行。 本期主題為「後殖民主義與女性主義研究」,共收錄十篇相關題目的文章。包括毛思慧:《話語和再現背後的「新東方主義」:: 中國廣告的後殖民文化解讀》、丁少?:《「它者」 的再現:美國雜誌廣告中女性形象的符號學解讀》、李渝?:《不只是影像:好萊塢電影中華人女性形象的後殖民解讀》、彭啟貴:《從後殖民女性主義視角解讀〈老友記〉》中的有色女友》、彭保良:《迪士尼電影中身體與父權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解讀》、楊靜:《後殖民語境下的跨種族情緣 — 解讀電影〈中國匣〉》、陳開舉:《趙本山小品中話語幽默策略與農民形象的文化再現》、楊莉馨:《伍爾夫與中國當代婦女作家的親緣關係》和張卉:《逆寫弱裔文學與藝術:〈圍棋少女〉與〈書法家的明鏡〉中的邊緣論述與混種空間》這些文章取材獨特,能跳脫出傳統文學批評以人喻事,以時代作背景的手法,在跨越與混合種族及文化的前提下,發現新的方向、新的現象。 「中西文化交流」欄目錄四篇文章:錢林森:《台灣現代詩人對法國現代詩潮的接受(之二)》、錢婉約 胡珍子:《立意、利益、離異──關於「禮儀之爭」的再思考》、代百生:《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還是流動的書法?—— 中西音樂審美的不同文化視野》及譚世寶:《古今通語、方言與外語的音轉及對音探討舉例──以粵閩等方言的音轉及對音的原詞探討?中心》。 「多元文化研究」集中分析了中國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的全新演繹譯,包括夏光:《論當代中國的民族文化》、Jonathan FEARON-JONES:《建立超限界文化》、Adrian John Davis:《〈易經〉的領導智慧》。 書評是崔維孝的《從〈十六與十七世紀的澳門:權力與智慧的較量〉一書看翻譯員在明朝末期中葡關係中的作用》。 《中西文化研究》(總第17期)在澳門文化廣場、政府資訊中心及澳門大學學術圖書中心均有代售,歡迎各界交流指導,若有垂詢請電八五九九六三一六黃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