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727號
2010年07月27日
星期二
派錢的效應
2010-07-27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是特區政府大灑金錢的時候﹕又是一萬元的中央公積金,又是六千元的現金分享,還有五百元的醫療卷,以及三類貧困家庭又額外獲兩千月的援助。可說是接二連三。 不過,奇怪的是,市民對此似乎不覺得怎麼。對於特區政府大派金錢,有些人覺得是「雪中送炭」尤其是低收入人士,但很多人可能只覺得是「錦上添花;有的人可能覺得政府慷慨,有的人則認為理所當然。總之,市民對於政府的派錢,歡迎的人很多,但認為不適當的也不少,尤其是為何發醫療券而不改為消費券的爭議聲不斷。不知特區政府有沒有總結一下原因何在。 不少社會人士一早就指出政治平均派錢、雨露均霑的方法,看起來公平,實際上不恰當,反映了官員的官僚作風,不肯負責的態度。主政官員可能認為平均派錢,可以皆大歡喜,更重要的是讓批評者無話可說,而且辦法簡單,但就是不理是否適當。在那種思想的指導下,於是這些所謂「短期措施」就年復一年的延續下去,也不研究一下,如果需要,就應形成一個政策。 政府雖然今年共要擲下六十多億元,但仍不能討全體市民歡心,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由公共房屋問題引起的信用危機。因為老百姓最重要的,而最簡單的願望是「安居樂業」四個字,派錢的反而是小事。由於近些年樓價猛漲,脫離了市民的負擔能力,大家只好將「安居」的願望寄託在公共房屋上。偏偏政府的公屋政策讓市民不滿意,認為是在偏幫地產商。因此,盡管官員信誓旦旦地表示到二零一二年建成一萬九千個公屋單位,人們就是不相信。 其實,人們懷疑政府的信用不是沒根據的。比如,最近沸沸揚揚的經屋定價問題。明明有關經屋的法例還沒有修改,政府也是要按原來的定價回購發展高的回報單位,但卻不依法,而要公屋事務委員會重新討論什麼經屋定價問題;明明公屋委員會正在討論之時,政府突然提出每平方呎一千一百元的定價,雖然改口說是討論稿,但會見議員時又說是定價。政府回購發展商的回報單位,兩房的是二十多萬元,但賣給經屋輪候者要近六十萬元,轉手賺了一倍多。這不是在耍弄公屋委員會嗎? 看來,政府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以及讓市民能「安居」。否則,就算派多少錢,人們也許仍不會感激。 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