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0904號

2010年09月04日

星期六

瘋狂義工奔走冷暖之間

2010-09-04

【新華社記者陳鵬】黑圓領T恤,石磨藍牛仔褲,結實的大頭皮鞋,一身汗味——二十六歲的張仁傑單膝跪地,兩手托住貼有「感恩中國」標簽的相機,按下快門。來自青海囊謙的七歲女孩才仁代吉衝鏡頭笑著,「我會記得這一天,記得張叔叔,記得北京天安門!」 小代吉先天失明的左眼有一團白乎乎的贅生物,看起來挺嚇人。張仁傑頭一回在青海見到她,心裏咯一下,「非幫她不可!」像從前那樣,這個「感恩中國」網站的站長,把小代吉的照片和情況發到網上,一下子吸引了眾多的捐助者。八月三十日,小代吉和爸爸拉布從青海趕到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專家說,得換義眼。這已經是最理想的結果。 「代吉一定會比從前漂亮!」張仁傑笑了,左頰綻出酒窩。他們去了天安門、故宮,張仁傑不停地跪下,膝蓋抵住花崗岩地板、馬路牙子、水泥臺子,「」地為小代吉按下快門。「今天張叔叔就是你的專職攝影師,你想咋拍就咋拍!」 跪著,才能拍好 張仁傑一手創辦的「感恩中國」已經是國內有影響力的民間救助網站。創辦五年來,幫助過的困難人群超過兩萬人。他還有不少「頭啣」:武術教練、英語老師、攝影師,現在被網友叫得最響的是「丐幫幫主」。 這個來自安徽六安的「八十後」,五年來單槍匹馬,終日在偏遠山區、貧困縣鄉馬不停蹄、風餐露宿;白天挎著他的數碼相機玩命到處拍,晚上把他認為「最需要幫助」的人的情況,用照片和文字曬到網上,吸引好心人「一對一」幫扶。 這是怎麼開始的?「二零零四年冬天吧,我當時在北京一個健身中心當教練,每月能掙二千多元。後來買了相機,每天路過五道口天橋,那兒躺著很多流浪老人……我常拍他們,給他們錢,給他們衣服。」 他拍照時喜歡單膝跪地,不管地上多髒,「這是對他們的尊重。」幾年下來,「磨破的褲子沒法數。」 當拍到「小乞丐」王雪萍時,他呆了,用相機使勁遮住臉,蓋住發酸的眼窩。這孩子四肢像魚鰭那樣外翻,收養她的老大爺整天帶她沿街乞討,想籌足二十萬元做矯正手術。張仁傑扭頭就把兩萬元存款取出來交給她,又到處找媒體、找慈善家。 張仁傑的領導發火了,讓他要麼好好幹,要麼走人。他想都沒想就點頭了,「好,我辭職!」 他努力說服自己:幫人就得幫到底!你還年輕,工作沒了還能再找,錢沒了還能再賺。 他乾脆自己鼓搗一個網站,取名「感恩中國」,配上小雪萍的介紹文字和照片。很快,捐助者的電話紛紛打來。小雪萍的手術很成功,現在能走著上學了。 這件事徹底改變了張仁傑,他沒法再幹別的了,整天滿北京城跑,頭上的汗都來不及擦,就衝那些流浪兒、乞丐單膝跪地,「嚓嚓」按下快門。 「我要幫你們,相信我!」很多人都覺得這小子瘋了。拍拍照、聊聊天,能幫上啥忙呢? 他經常被這些人的酸甜苦辣弄得滿臉淚水。漸漸的,這些人信了他,「是個好小夥!」 遲到,永遠的痛 折騰「感恩中國」時,張仁傑二十一歲,住圓明園附近一個小小的樓梯間——合計一點八平方米,每月租金五十元,硬是被他隔出上下兩層,下面擱一台破電腦,上面窄窄的樓板剛能擠進去躺下。他把這裡命名為「感恩中國辦公大樓」,白天出門拍照,晚上回來寫文章挂照片。他也想住大房子,頓頓海鮮,可辛辛苦苦做家教、拍片子掙的錢都給了乞丐流浪漢。他認了。 一個叫楊丹的女孩子沒有王雪萍那麼好運。小楊丹有先天性心臟病,每天和爸爸在五道口橋下乞討,想籌夠錢做手術。「大冬天的,她的眼神比雪花還漂亮。」張仁傑不僅天天拍她,還和他們「住一起」——睡大街,破被子外面套一張塑膠薄膜,三人半夜常被凍醒。 二零零五年底,小楊丹回了河南老家,不久張仁傑打電話通知楊丹姥爺:找到基金會願出兩萬多元手術費啦!可楊丹姥爺說,丹丹頭天夜裏心臟病發作,走了。走前還在念叨,張叔叔一定會來救我…… 大年初二,張仁傑趕到河南。小楊丹的墳就是一個小小的土堆,旁邊一棵光溜溜的小樹。他迎著寒風跪在硬邦邦、冷冰冰的土地上,握相機的手瑟瑟發抖,食指僵得沒法按下快門。一邊拍一邊流淚,「丹丹,叔叔對不起你……」 他拍楊丹的照片獲得了一家媒體的大獎,「感恩中國」網站從此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人伸出援手。張仁傑開始更加頻繁地往全國各地跑,去得最多的是西部貧困地區,汶川、玉樹地震後沒幾天他就到了。這次陪小代吉進京的玉樹州囊謙縣林業局幹部達哇多傑直搖頭,「這小夥,到了災區不睡覺,白天拍片,晚上寫東西,瘋了一樣!」 張仁傑總覺得愧疚,「現在那麼多孩子通過網站得到幫助,都是丹丹七歲的生命換來的!可如果我早一點,再早一點,哪怕早那麼一天,丹丹就不會走……」 每年春節,他總會趕到丹丹墳前。小小的土堆早沒了,已經種上小麥,淺淺的麥苗迎風抖動。張仁傑單膝跪下,流著淚,讓一大片新綠填滿鏡頭。「這幾年,有時候真是很累,累得想撂下網站不幹了。但一想到丹丹,我真沒放下的勇氣。」 奔走,無法停下 很多網友對這個「瘋狂」的「八十後」無法理解——圖什麼?你管得過來嗎?「感恩中國」又能幹多久? 「不圖什麼,憑良心!」張仁傑爸媽收養過四個棄嬰,他八歲那年媽媽撿回第一個妹妹,常常口吐白沫,家裏把牛賣了給她治病,還是沒留住她。「那天,我和媽坐院子裏,一隻小瓢蟲從樹上掉我媽胳膊上,媽輕輕拿下來說,我閨女看我來了……」張仁傑的想法很簡單:濟危救困如果全是國家、政府的事兒,那要老百姓的良心幹嗎? 一個病重的孩子通過「感恩中國」得到了幾十萬元捐助,還是沒戰勝病魔。彌留之際撥通捐助者電話,叫了一聲「大伯」就去了。孩子父親撲通就給張仁傑跪下,砰砰磕頭,說孩子是帶著希望和幸福走的,不痛苦。 「這些事太多,擱誰身上受得了?」張仁傑眼眶通紅,「我的工作就是在這頭體驗最冰冷的無奈,在那頭感受最溫暖的愛心!網站是一座橋梁,我只是個義工,就在冷暖之間奔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