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應轉探紓建造業勞動力不足

2010-10-23

【本報訊】運作已一年的澳門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總結就業配對情況,職位空缺對比入職人數由去年第四季的四比一,下降至今年第三季度二十九比一,料隨著建造業回暖,未來差距會更大,故現時社會應去探討紓緩行業勞動力不足。 澳社企昨辦傳媒茶聚,工作組主席林金城與多位成員,總結公司一週年工作,包括總建築工失業登記人數逾一千六百人,轉介成功配對入職的也逾一千三百人次。當中能再就業的都是有技術及工作經驗的,亦很快找到工作,餘下的一部份是只願參加有生活津貼的培訓班,另一部份則冀獲較高人工及不做操重工作而久未能入職。 自去年第四季起,公司收到的職位空缺對比入職人數持續拉大,由原本的四比一,至今年第三季已是二十九比一,反映大部份工人已在職,而且隨著更多工程開展,差距將更大,建造業人力資源龐大需要,本地勞動力顯然未能完全填補,故未來應思考此方面解決辦法。 對於外勞泛濫搶本地工人飯碗之問題,林金城認為,因為有大型項目要在短期內完成,就需要一定的工人,若果沒有外勞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法例已規定外僱不能過界,與本地工人可錯開同時在一個以上地盤工作不同所以外勞對本地人工作是沒有影響的。 工作組成員羅啟中指出,建築行業薪酬吸引大批無相關技術的本地人在零三年後入行,且當時人資短缺,故大多獲聘請,惟金融海嘯發生後,對低技術的人手需求減少才裁減本地工人,況且請外勞薪酬並不比聘請本地人便宜。他還聲稱「建築商好少剝削工人」,建商只是管理,「羊毛出自羊身上」,人工高時就向業主開高些價而已,故「無良建築商」一說是不成的。 另一成員劉永誠解釋,回顧過去幾年,完成的工程額度與人口比較是相當驚人的,這是要有外勞才能完成,反問若真是有足夠的本地人力資源,他們又為何還要多此一舉輸勞添麻煩呢? 工作組指出,政府是最能掌握行業動向的,當局可計算出用盡所有總建築工人而所需之工程金額,然後調控公共工程推出量,便可確保「工人有工」,故本地工人就業政府應要負上責任。他們認為,因為建築行業有高低起伏,不可能現時因工程多就培訓一大批建築本地工人出來,那到沒有工程時,那些人就變成失業工人了,故輸勞才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