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上漲壓力長期存在 專家呼籲適度容忍經濟增速回落

2010-12-04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日電】(記者 阮煜琳)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三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論壇上提出,短期甚至未來5年內,中國都會面臨較大價格上升壓力。短期內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管理好物價之間的關係。可適度容忍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 祝寶良說,當前物價上升壓力較大,特別是成本上升的壓力比較大。主要是來自於工資的成本,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應對氣侯變化和節能減排的壓力,為此,資源價格、環境價格以及外部性的問題必須得到充分解決。 祝寶良認為,短期甚至未來5年內,中國都會面臨非常大的價格上升壓力,首先這個壓力來自於供求關係的變化,以及產能過剩問題。其次,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潛在經濟增長能力會有所下降。第三,目前通貨膨脹壓力也來自於未來全球經濟的復蘇,這是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其中在套利交易過程中,存在著全球貨幣流向中國,導致中國貨幣供應量增發的現象,同時也不排除短期投機因素帶來的通脹壓力。 祝寶良建議,短期內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管理好物價之間的關係。要容忍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因為中國潛在增長能力下降,各級政府不能按照過去10%左右的GDP增長來安排財政以及相關政策。同時,適當容忍物價上升幅度,只要物價增長水準不高於居民收入水準,或者可以容忍到5%左右的通貨膨脹。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供應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溫桂芳在論壇上提出,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有些產品價格上行所引致的物價上漲也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和合理的。在未來數年,物價週期性震蕩上行也將成為宏觀調控的難點。 溫桂芳表示,我們需要適應這種趨勢,採取相應措施,避免價格發生大的影響。在糧價的調控上,尤其要防止為穩定CPI而打壓糧價,抑制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管理通貨膨脹,重點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廣大居民收入提高了,對於價格提高的接受程度也會提高。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說,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物價改革開始的,但是改到今天,一些最基礎的、影響力最大的生產要素的價格還沒有充分的改革到位,其中最主要的是資源價格以及廣義環境的價格。如果資源價格進入市場化軌道,環境的因素被考慮在內,中國的整個物價水準會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達到供求均衡,基本沒有政府力量的干預,中國物價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等,都要做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楊聖明提出,中國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不少地方又鬧用工荒,其根本原因在於勞動力價格不合理,價格是調整流動最有力的杠桿,全面改革工資制度和其他分配製度改革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