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221號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十一五」規劃成為中國完成情況最好的五年規劃之一
2011-02-21
【新華社北京二月二十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曉松 雷敏 陳玉明)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十一五」(二OO六年至二O一O年)規劃的完整答卷將呈交代表委員們審議討論。8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14項預期性指標除「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外基本完成——可以說,「十一五」規劃是歷史上完成情況最好的五年規劃之一。儘管有首次引入約束性指標帶來的不可比因素,但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十一五」規劃86.4%的指標完成率明顯高於「十五」計劃的64.3%和「九五」計劃的75%。但高分畢竟不是滿分。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目前,我們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民生指標全部完成——得到實惠,尚有期盼 歷史上,從未像「十一五」規劃這樣,把民生問題提到如此高的位置:22項指標中有8項指標涉及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其中2項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列入規劃。截至二O一O年底,8項民生指標全部完成——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前達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500萬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這成為『十一五』期間突出的亮點。」胡鞍鋼說,「政府在由增長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即民生型政府轉型過程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解決民生問題之中。」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臨時,中央提出「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把「保民生」作為應對危機的重點之一,在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收入困難的情況下,民生投入持續發力,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深化。 民生指標全部完成,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年年增加,城市困難群眾住上保障房,農民生病出院就能報銷醫藥費,免學雜費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平均減少支出770多元…… 然而,對於一些普通百姓來說,民生指標與切身感受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以居民收入為例,「十一五」末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二OO七年到二OO九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也高於5%的規劃目標。但普通百姓感覺並不明顯。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認為,物價上漲減緩了收入的實際增長率。 近年來,中國通脹壓力持續增大,特別是食品和住房價格漲幅較大,直接影響到了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再加上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人們對收入增長的感受。與此同時,百姓的需求層次卻在不斷提升。 「民生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事業發展仍滯後於經濟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亟待破解。」胡鞍鋼說。
經濟增長大幅超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11%以上的增長,大大超過規劃綱要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 「十一五」開局平穩,在投資和出口雙雙帶動下,頭兩年中國經濟增速繼續在兩位數以上。然而,國際金融危機突如其來,中國經濟一度出現嚴重下滑。面對困難和挑戰,中央及時出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對宏觀政策作出方向性調整,促使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我們不僅依靠投資拉動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還通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保障房建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及加快社會保障網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拉動了城鄉居民消費的增長,內需有效彌補了外需的缺口。」成都大學副校長張其佐說。12.7%、14.2%、9.6%、9.2%、10.3%——五年經濟增速劃出一道亮麗的「V」形曲線。回顧此前幾個五年計劃,中央政府在制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時通常偏向「保守」,結果均是大幅度超額完成。 「在當初制定五年規劃時,不是不敢把指標定高一些,而是希望引導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用在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上來,而不是增長本身。」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企業利潤、財政收入、就業崗位等都無從談起。但另一方面,我們畢竟還是對調結構、轉方式重視不夠。」王一鳴說。目前,中國經濟正向自主增長的正常軌道過渡和演進,但仍然受到資源環境明顯制約,並面臨著通貨膨脹等新問題的影響。 「節能減排」基本達標——實屬不易,難度增大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五年前,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寫入規劃綱要。五年過去了,包括上述指標在內的總共8項「人口資源環境」指標基本達標。 「總的來說,這個成績單還是不錯的。略有遺憾的是單位GDP能耗,一是只下降19.06%,只能算勉強達標;二是去年下半年很多地方為完成這項指標強行『拉閘限電』,收尾收得不太理想。」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評價道。然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實屬不易。特別是節能指標,當初是根據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的速度制定的,但最後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速超過11%。 「十一五」期間中國節能總量達到6億多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15億噸以上。這不僅大大減緩了中國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的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來自環保部的消息,「十二五」期間,除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外,中國將把氨氮和氮氧化物作為新的約束性指標。而備受關注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節能指標,有關專家認為,可能會下調。「在單位GDP能耗下降近20%的基礎上再下降20%,難度比較大。」王一鳴說。
「調結構」進展滯後——形勢嚴峻,任重道遠 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5年來,儘管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然災害侵襲,中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步伐沒有鬆懈。截至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從「十五」末的43%升至47.5%,超過預期。但「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三項指標進展相對滯後,要達到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困難。「這幾年,我國研發投入不可謂不多,第三產業發展也很快。但經濟增長的速度更快,GDP這個分母太大,凡是佔GDP比重的指標完成得都不理想。」王一鳴說。儘管「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的預期性指標不像約束性指標那樣帶有「政府承諾」的意味,而且「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主要靠市場主體自主行為實現」,但「預期落空」畢竟反映了當前我國結構調整面臨的嚴峻形勢。 未來經濟結構調整將向更深更廣領域進軍。 「調結構不是短期能見效的,而應著眼長遠。」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說,中共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已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相信即將在全國兩會上審查討論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會對此作出詳細週密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