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正促阻熱錢湧入

2011-03-09

議員李從正批評特區政府繼續「大安主義」,任由熱錢繼續湧入,刺激樓宇炒風。他指出,高樓價的背後,是貨幣超發、資金尋求保值而導致的必然結果。他警告,在環球熱錢泛濫、超低息環境之下,政府若不即時出台政策措施阻擊熱錢湧入,本澳樓價高企、進一步被推高的情況將持續。李從正書面質詢當局,要求明確會否在短期內徵收房產增值稅,或限制公司法人及非本地居民在本澳購買物業和資產。  

其書面質詢如下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於三月五日上午九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指出,要堅定不移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切實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滿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並強調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和市場行為監管,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建立問責考核制度,追究相關部門穩定房價不力的責任。 在兩會之前,中央已於一月二十六日推出繼「國十條」、「國五條」後的第三輪調控樓市的政策措施「新國八條」,其中限制購房數量的「限購令」和限制外地人購房的「限外令」成為重中之重。限購屬於行政干預措施,是中央在推出多項穩定樓價但效果欠佳的措施後,不得已下的一劑猛藥,但目的並不是為了抑制真正的住房需求,而是為了更好地打擊投機炒賣行為,壓抑投資性需求的急速增長,使樓價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理性的軌道上來,讓居民能以合理的價錢購買到房屋,從而置業成家或改善居住環境。相對於傳統調控樓市的稅收政策,限購政策效果更為明顯,在推行個多月以來部分城市的樓市成交量明顯下降。國內有專家指出,由於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化起步很晚,人多房少,市場房源存量不足的問題將會長期存在,「限購令」下實際的需求其實並沒有減少,若限購取消,難保市場會出現報復性的反彈,因而建議限購政策制定中長期的計劃。 從表面上看來,高樓價的背後,投資、投機行為起到了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作用,樓宇單位在經過多番轉手、多次炒賣後,價格必然大幅飆升。然而,從根本上看來,高樓價的背後,是貨幣超發、資金尋求保值而導致的必然結果。國際金融海嘯後,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刺激經濟復蘇不斷增發貨幣,引致全球資金泛濫、熱錢充斥,大舉湧入亞太地區及新興國家市場,推高各類資產價格,同時引發通貨膨脹。為此各地紛紛築起防波堤,加息、徵重稅甚至限購房屋來減低外來熱錢對本地實體經濟造成的傷害。畢竟樓宇單位在熱錢尋求保值、經過多番轉手炒賣後,最後承接的多數都是本地真正的用家,但他們就要承受外來熱錢投資增值獲利後的惡果,就是要背負沉重的樓債、節衣縮食二、三十年來為這些外來投資者、投機者,埋單。 本人一再催促、不斷敦促特區政府盡快出台政策措施阻擊熱錢、打擊炒風、壓抑急速增長的投資性需求,但特區政府卻似乎繼續奉行大安主義,仍然無動於衷,任由熱錢繼續湧入,本人對此深感遺憾亦十分痛心。雖然當局近期出台多個法律草案和諮詢文本,規範樓花買賣和房地產交易等行為,但這些法律法規是房地產市場有序運作、健康發展的必然要件,理應早年推出,而針對熱錢湧入、炒風盛行,當局更應及時落重藥、出狠招嚴厲打擊。對此,鄰近多個地區都接連出台多項政策措施應對,如香港自去年二月份開始歷史性、罕見地連續五次出招打擊炒風,台灣行政院最近亦決定通過開徵奢侈稅來進一步壓抑投機性炒風,新加坡則在一月十五日推出新一輪的降溫措施,大幅提高徵收賣方印花稅的稅率,從原來的三%調高到十六%,這是過去十六個月來第四次出手了,而中國內地更不用說,已經推出第三輪調控政策,「限購令」、「限外令」更是重中之重。 早前,立法會一般性通過修改《印花稅規章》,取消不動產中間轉移徵收的O‧五%印花稅,改為直接課徵印花稅,旨在加重房地產投機者的交易成本。然而,即使新措施通過落實,一百萬的樓宇買賣只須增加五千二百五十元的印花稅支出,三百萬則只須增加二萬六千多元的印花稅支出,這對於不斷攀升的樓價來說,新措施對打擊投機炒賣根本毫無作用。再者,新的《市區房屋稅規章》已公佈實施,出租房屋的房屋稅率由現行的十六%調低至十%,非出租房屋的房屋稅率則由十%調低至六%,相信將對一些擁有多個貴價單位的人士是一大喜訊,尤其是大手掃入貴價單位、商鋪物業的外來熱錢、基金則大有幫助,隨著今年經濟發展、外僱數量再次回升,預期租務市場活躍,租金必然上升,而基金更可烘托澳門市場,在股票市場獲利,一舉兩得。可以預見,在環球熱錢泛濫、超低息環境之下,政府若不即時出台政策措施阻擊熱錢湧入,本澳樓價高企、進一步被推高的情況將會持續。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特區政府會否在短期內盡快出台打擊炒賣、遏止炒風、阻擊熱錢湧入的政策措施,例如開徵房產增值稅,對轉售樓宇獲利的部分徵收重稅,加重投機者的交易成本;或限制公司法人及非本地居民在本澳購買物業和資產,杜絕以開設公司的形式轉讓股權、炒賣土地、轉售物業、烘托澳門市場的情況? 2.當局何時推出土地興建細面積單位,以彌補自由市場為迎合外來投資者而一窩蜂型建國際精品豪宅、導致本地中小型樓宇供應嚴重不足的缺位?會否設定購買條件,如只供本澳居民購買,價格、數量也有所限制,從而針對性地解決居民住屋和置業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