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對鄰國不可能造成重大影響

2011-03-16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五日電】(記者 曾利明)針對日本核電事件是否會影響日本以外人員的疑問,世界衛生組織今天稱:這將取決於氣象條件和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風向、風速和降雨等),在多數情況下,基於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訊,它是不可能對鄰國造成重大影響的。 中國衛生部轉發的該資訊對「核電站會完全炸毀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據日本當局報道,爆炸發生在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外面,輻射水準在持續下降」。 世衛組織建議公眾避免恐慌,及時收聽廣播或收看電視,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動。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況下,待在室內;應在評估事故狀態以後決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但不能僅憑個人主觀臆斷或因恐懼而擅自服用。 該組織認為,在通常情況下,首要任務是限制輻射暴露的發生。主要通過疏散或隱蔽受影響人口,來減少放射性煙雲沉降的影響。根據大氣中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量和當時的氣象條件(例如風向和降水等)並依據爆炸的中心範圍,國家將會確定在多大半徑範圍內應採取緊急隱蔽防護措施。 它強調,流行病學統計研究表明,當輻射劑量低於100mSv時導致癌症的風險沒有明顯增加。然而,電離輻射的線性無閾模型是輻射防護的基礎。這就意味著,理論上任何劑量的電離輻射均可導致一定的生物學效應,但是這種效應還無法在人類身上進行驗證。因此,目前無法確定哪個劑量水準就是絕對的零風險,所以在電離輻射防護中應盡可能遵循防護水準最優化原則。 世衛組織稱,暴露于電離輻射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通過對原子彈爆炸倖存者、接受放射診療的病人、職業受照人群以及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照人群的輻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全身輻射劑量低於100mSv時,未發現明顯的輻射致癌效益。 在對日本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調查表明,在遭受輻射後數年裏,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在十年後患癌症的風險增加。在核事故情況下,如果放射性碘沉積在甲狀腺中,它會導致甲狀腺局部劑量效應,而不是全身效應。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經驗教訓表明,放射性碘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該事故造成年齡在零至十八周歲的兒童爆發甲狀腺癌病例超過了五千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心理影響。這主要是缺乏風險溝通機制所導致的。因此,在核應急狀態下,建立良好的公眾交流機制非常重要。 世衛組織指出,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是國際核事故應急協調領導機構,根據其現行職責劃分,世界衛生組織(在被請求或允許提供幫助的情況下)負責核應急情況下涉及公眾健康行為干預中的健康效應評估和提供技術諮詢、建議或幫助。目前為世界衛生組織應對輻射應急準備與響應的提供技術支撐的是該組織建立的包括輻射應急醫學、劑量學、公眾健康干預、長期監護和隨訪等專業在內的四十多個機構組成的全球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