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321號
2011年03月21日
星期一
學校霸權不合時宜
2011-03-21
【本報訊】早前,網上熱傳高二學生因唱含有「粗口」英文歌被學校開除,青年動力昨午舉行「動力論壇」,主題為「新時代的校生關係」。有學者認為,事件可能由兩代不同價值觀的衝突所致,此外,青年人往往挑戰權威,建議校方定期與學生公開對話,讓他們表達想法,回應青年需要。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工作課程講師梁啟賢認為,「粗口歌事件」可能由兩代不同價值觀的衝突所引起。對於外界批評教育制度不夠多元化,不夠開放,不夠包容,梁認為,這不是一、兩間學校可以解決和處理的,涉及整個教育體系,甚至整個社會體制。 「從更高層次看,究竟整個社會制度如何包容青少年的聲音?雖然,過去兩年,教青局、社文司做了很多動作,與青年人對話。但是,究竟是否只有選定的團體?還是很廣泛地包容所有意見?過去都有一些評論,你是否真正了解青年人的需要,而不只是做一、兩次所謂對話,或找一、兩個指定團體便可解決問題。」 梁啟賢指出,青年人往往是反叛的,意圖挑戰權威,過程中甚或感到高興,但是,挑戰權威可能是有創意的,可能令學校改變以回應青年的需要。他認為,學生會可以成為學生表達意見的渠道,並建議校方定期與學生公開對話:「可能很多學校校長怕很難控制,其實,很老實說,可以亂成怎樣,怕他衝上來打你嗎?」 從事三十多年教育工作、直選立法會議員區錦新指出,未實施普及教育前,留在學校的都是有能力、有動機的學生,但是,現時的學生無論有否學習動機、有否學習能力、是否願意讀書,都要留在學校,師生往往「困獸鬥」,如果老師不改變方法,很容易出現學生與師校的衝突。 區錦新認為,遇到衝突時,教師、校方更有責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不是很簡單地開除學生:「一個醫生醫不好人就踢病人出院,學生我教不好就踢他出校,只是將責任移轉給其他學校,或者移轉給社會,這樣其實看不到教育工作的專業。」另外,政府以法規訂定「入網學校」不得在學年中途開除學生,區錦新認為,學生在學年中途被開除,受到很大的傷害,教青局有責任做好把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