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容易建設難 紅樹林復活難度大

2011-03-22

【本報訊】紅樹林對環境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現時本澳紅樹林濕地保護區因橫琴澳大新校區的海底隧道工程而要「讓路」,部份紅樹林要遷移,有內地學者表示,工程已破壞了該處生態,日後重新移植恢復紅樹林難度大。 一直與民署合作開展紅樹林保育工作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彭少麟指出,移植紅樹林有一定難度,因為成長了的紅樹品種移植過程複雜,技術要求較高,對因橫琴澳大校區的海底隧道而要移植的紅樹林,考慮到現址潮汐水位,較該批紅樹的高,估計存活率約百分之三十。 彭少麟謂,該工程必定對紅樹林有影響,「現在把所有紅樹都弄掉,破壞是很大的」,而由於項目非做不可,現在關鍵是思考怎樣在事後彌補,包括把原本的土壤埋回去,讓紅樹林較易恢復,並且在完工後盡快種回紅樹林,及早讓其恢復發展,坦言是「難度比較大,但是現在不是說不可能,它還是可能的」。  

海岸衛士抗海嘯影響 彭教授又提到,本澳環境發展紅樹林是非常合適的,而且成長好的紅樹林是「海岸衛士」,可以降低海嘯對陸上的破壞影響,但澳門的紅樹林規模還未達到這種程度。 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回應說,三成存活率是在未掌握水位和樹的高度情況,現時該署經反覆試種、試移植後,已掌握好相關技術,不管是幼苗試種還是整株移植,他們都能做到逾九成。 另外,民署舉行海岸綠翡翠紅樹林保育活動,邀請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廣東林業局總工程師譚天池等官員,在氹仔東亞運大馬路近西灣大橋口沿岸種植白骨壤和桐花樹兩紅樹林樹種共五十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