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404號
2011年04月04日
星期一
清明詩思
2011-04-04
明日又清明。清明節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又是民俗節日,也是唯一以節氣命名的重要傳統節日。 清明節不僅是慎終追遠的孝思節日,更是傳統的文化節慶,史有踏青節等稱謂、古人每年趁清明時分,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相邀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此外,清明節傳統活動還有插柳、蹴鞠、拔河、植樹、禁火等。 清明節除留下不少傳說,也留下歷朝詩人不少佳句,當中首推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語句平實無華,易記易誦,故能傳頌至今,但不少人都忽略詩人的情在詩外,酒家何處有?暗道出詩人也是個「失魂落魄」的「愁人」,正要找酒消愁,牧童不解心事,只遠遠指向那富有酒鄉盛名的杏花村。很富電影「蒙太奇」淒美感覺。 但筆者更覺在其上者就是宋詩人黃庭堅的《清明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詩中不只寫世間的生滅循環,還有感於人生的價值如何取向,有人到了乞討祭品充饑地步,回家還向妻妾炫耀富人請他喝酒;有骨氣的讀書人不貪功名富貴,寧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孰賢孰愚,悠悠千載,還不都是掩埋在長滿野草荒冢之中! 也許生死真有泰山鴻毛之別。但人世浮名浮利只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我們為何又要虛苦勞神? 東方生
本欄言論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