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428號
2011年04月28日
星期四
天安門廣場孔子像百日之「來」「去」
2011-04-28
三層樓高的孔子雕像今年1月11日起豎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旁。百日後的4月21日,孔子遷居了,從國家博物館北門外廣場搬到位於館內的西北一隅。這尊雕像的遷移惹起了社會輿論的種種猜測和解讀。 根據館方解釋,孔子像是國博擬安排在館內雕塑園中的中華文化名人塑像中的第一尊,此前因庭院建設未完工,故暫放于北廣場。 這一說法,與此前雕塑揭幕時的公開報道有所出入。當時館方曾表示,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立孔子像乃為「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築相應的文化含量」。孔子像的雕塑者也說過,人們從長安街上經過,可「與『孔子』的眼神相遇,產生一種精神溝通的感覺」。 關於孔子像搬家的的去留,爭議仍在持續。據人民網進行的調查顯示,贊成和反對在該區域立孔子像者大概為2比7。而在孔子像搬走後,還有學者致公開信給國博表示不應移走。 對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價值的熱衷,不是最近才心血來潮的做法。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2008名演員曾擊缶而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褒襟廣袖、手持竹簡的孔門弟子亦曾對全球觀眾吟誦《論語》。並且,孔子眼下正在以另一種方式「週游列國」。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目前全球已有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 儘管中國民眾對孔子應安放何處仍無定見,值得關注的是,2個月前,一座高9.58米的全球最大的室外孔子塑像在廣東揭陽揭幕。 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國博北廣場並不屬於天安門廣場區域,但這一位置的特殊性,還是讓外界對孔子像的去留心生浮想,也出現了一些政治化的解讀。 知名國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不應過度解讀孔子像的樹立與搬遷,只是因為孔子像放在了天安門廣場,意義就被放大了。「改革開放後,我們社會文化的包容性在不斷擴大,如果再因這件事來挑起意識形態爭論,就又回到階級鬥爭上去了。不要過分詮釋,也不要用行政公權力來禁止一種東西的表達。」 樓宇烈認為,這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不可能由某一種思想來一統天下,況且在歷史上,孔子思想也從來沒有一統過天下。並且,儒家本身也並不排斥其他文化,「文化包容性就是因為我們有文化主體意識,不是用排斥其他文化來樹立自己,而應該用吸納其他文化來壯大自己。這是中國文化應有的氣魄。」 中新社記者 沈嘉 孔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