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首現臭氧洞

2011-05-18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最新研究顯示去冬罕見的低溫天氣,破壞了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料已造成了臭氧洞,該洞還可能擴大南移遠至紐約一帶,恐使歐美俄羅斯偏北地區民眾曨傷、患皮膚癌比率增加。 德國物理學家雷克斯(Markus Rex)表示,北極三十個臭氧監測站獲得的初步數據顯示,北極區去冬損失的臭氧濃度較以往嚴重。儘管研究尚須進行電腦模擬和衛星測量等確定,但他推測,第一個北極臭氧洞也許已經形成。他說﹕「這種發展非常驚人,可載入史冊。」科學家過去發現的臭氧洞,只在南極出現。 專家表示,北極高空持續嚴寒結霜的情況,可能已使高空臭氧濃度,比標準濃度降低近一半,而且趨勢持續。去冬北極上空盤旋的冷氣團,面積約達一千五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十個德國。這股迅速移動的「北極漩渦」冷氣團可能持續到四月,有專家呼籲天氣回暖前,北半球偏北居民最好逗留室內。 雷克斯指出,距地球表面約二十公里同溫層裡的臭氧層,可抵擋大部份太陽紫外線射至地面。臭氧洞出現會令紫外線輻射增加,將影響北極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例如,更多陽光照射會導致特定海洋藻類的生長速度變慢,從而影響整個食物鏈。 專家指出,臭氧濃度低的北極漩渦冷氣團可南移到北緯四十度到四十五度的地方,飄至歐洲城市意大利北部地區,或者美國紐約和三藩市。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大氣化學家迪爾梅斯(Simons Tilmes)說﹕「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北極的臭氧洞會擴至多大,因為現在臭氧層變得愈來愈薄。」 一九八零年代,科學家意識到廣泛用於噴髮膠和製冷劑等的「氯氟烴」(CFCs)等化學物質,對南極臭氧層構成極大破壞,遂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要求全球逐步淘汰氯氟烴。惟氯氟烴一旦進入大氣便逗留幾十年,故南極臭氧洞縱可望縮細,惟迄仍存在。氯氟烴進入上層大氣後,會分解成氯原子,在陽光激活後破壞臭氧分子。這過程又會在極地同溫層降至負七十八度低溫,出現所謂「彩雲」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