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汶萊的故事

2011-05-20

常言道,「有煙火的地方便有人,人多的地方便有中國人」,汶萊這樣富裕與祥和之國更有數萬中國人,且多出人頭地,更有華人被蘇丹皇冊封為宮廷大臣,富甲一方。 汶萊的華人約有六萬,約為該國人口的六分之一。大多經商,遍布全國,創業於各行業,以居於首都斯里巴加灣市較集中,經商的以餐廳、酒店、超市、金飾、中藥等行業為主,住於郊區的,多經營農場,或與石油運輸有關的行業。 據老華僑憶述,除明朝鄭和船隊外,近代早期抵汶萊謀生的,為一九三○年代,汶萊發現石油後,由福建、台灣金門列島遷來大批華工,開發油田,首批華工安居後,不斷召喚鄉親,戚友到汶萊,開發正在建設之樂土。故直到目前,在汶萊的華人之中,仍以福建、台灣人為主,佔華人中達八成,更以金門人最多,其餘廣東、海南、星加坡及馬來亞來的華人,也不斷增多。 華人漸多,需要解決子弟教學問題,首間中文學校於一九一八年創立,最初學生只有廿二人,經過數十年艱苦經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最鼎盛時期,華文學校逹一百廿六家,目前汶萊的華文學校也達八家,其中五間小學三間中學,規模最大的汶萊中華中學,設於首都斯里巴加灣,面積達八英畝,比澳門任何一間學府還大,開設一百多個班,學生人數達三千四百多人。 由於華文學校教育質量高,除吸收大部份華人學生外,連汶萊本地的馬來人及外僑之印度和菲律賓人,也喜歡把子弟送到華文學校就讀,外僑生的比例更近百分之二十。華文中學除教授中文外,也兼授汶萊官方語言之馬來文和流行之英語。學生中學畢業後,水準一般可以直上預科,甚至直升大學。 由於華文中學聲譽甚佳,聽得蘇丹皇也曾靜悄悄微服到學校參觀。年前學校八十周年校慶,蘇丹皇博基亞更紆尊降貴,御駕親臨中華中學,親自主持校慶大典,與華人同歡。 汶萊的華人秉承優良傳統,在汶萊克勤克儉,艱苦創業,多有所成,分別在各個行業多取得佳績,雖然,限於國家制度,未能達到如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華僑之經濟實力,普遍達到控制僑居國主要經濟命脉層次,但汶萊中華商會的會員,也達九百多人,來自各行業,其中首富劉錦,國來自台灣金門島,由抵汶萊時的孑然一身,在汶萊奮鬥七十餘年,如今擁有十多家商場及農場,並在東南亞、港、台一帶大量投資,家財多達二百多億。成為汶萊的僑領,雖年近百歲,仍鬥志旺盛,多次獲蘇丹皇授勛,年前更曾獲國皇冊封為宮廷大臣,服務國家,成為汶萊華人之光。 居於汶萊的華人事業有成後,不忘發揚中華文化傳統,除成立華人社團,捐資辦學外,亦建廟辦報,方便同胞互助、交流,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中心,建有一間騰雲廟,剛修葺一新,金碧輝煌、香火鼎盛,逢年過節,更搭戲棚上演金門、福建一帶流行之高甲戲,以慰鄉親,思鄉之苦,承傳中華文化,他鄉耀華光。 在汶萊,除了可閱到來自星、馬或菲、印尼的中文報刋外,當地辦有兩家中文報刋,當地資訊,相當自由,不過,整體國家而言,伊斯蘭宗教氣氛,仍佔主導。 目前,在汶萊的五萬多華人中,擁有汶萊國籍的,不到一萬,屬永久居民的華人,僅約兩萬,其餘的多屬臨時技術人員及外來勞工。外籍人享受不到汶萊豐厚的國民福利,除了入息優厚的高層人員外,低層勞工生活,並不寫意,不少低收入外勞,捱不到二、三十年的居留期的入籍條件,住了三、數年後,自動離開汶萊,高層的外籍人員,當了解到汶萊的經濟體制,在汶萊呆了一段時間,也自動離去。其中不少早期到汶萊打江山的華人,變成中富後,再移民外國,再闖天下,希望更上一層樓。寧願繼續奮鬥,而不想在「天堂」享受! 汶萊行之五 (完)‧楊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