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已走到盡頭 後繼無人
2011-06-20
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在上岸時,澳門捕漁業已經十分興盛,也是澳門當時主要經濟支柱,五百多年來,澳門由一條小漁村發展成為蜚聲國際的旅遊城市,但在城市和經濟發展下,不少傳統行業都已式微,成為黃昏行業,尤其是捕漁業,不單漁船和漁民數目不斷減少,更面臨著下一代不願繼承的困境。
漁船數目一年比一年減少 隨著不同年代經濟發展,澳門的經濟產業經歷了數次的大變革,近數十年,傳統手工業被製造業取代、製造業又被旅遊服務業取代,一些澳門傳統行業,如過去澳門四大工業的神香、造船、鞭炮、捕漁業,至今碩果僅存的又有多少?鞭炮製造業,早已在澳門銷聲匿跡數十年,餘下的三大傳統工業,仍在爭扎求存。數四大傳統工業中,以捕漁業的歷史最長,如今,也要在經濟浪潮中浮沉。 五月十六日南海休漁期開始,停泊在澳門內港度過休漁期的漁船,今年又比去年減少,只得約一百四十艘。據澳門漁民互助會統計,一九九三年澳門約有六百艘漁船,至今年回澳內港停泊,過農曆年的漁船,只有一百六十多艘,預計有數十艘漁船到國內過年,總計澳門目前僅約有二百艘漁船,漁船和漁民數目一年比一年少,近幾年以每年減少數字的數目在減少當中。
漁民被迫上岸謀生 漁船和漁民數目的減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成本上漲、漁獲減少有,漁民收入減少,甚至魚獲未能覆蓋成本,出一次海要蝕一次,導致漁民無奈轉行,離開生活了數十年賴以為生的海而上岸生活,做一名打工仔,或到內地從事養殖業。本澳捕漁業近代最興旺時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年魚獲由六千多噸至八千噸,由於水質污染,過度捕撈,魚獲由八十年代末開始減少,現在,按漁民估計,年魚獲量僅數千噸,有時出一次出,魚獲都未夠抵銷油渣、人工等成本。迫使不少數代為漁民的家庭要轉行。 漁民上岸生活後會將漁船轉讓,由於澳門從事捕漁業的人不多,所以會將漁船向內地轉售。漁船的折舊率比車還要高,以一隻三十呎長的漁船為例,現時造價為五百萬元至六百萬元(澳門元)但下水一年後,二手市場價不到造價的一半,漁民要離開漁船,放棄從事數十年的生活和職業,都是迫不得已,忍痛離開。 漁民的辛酸,未曾接觸的人很難想像,從事了漁民三十年的澳門漁民互助會理事長馮喜,連同他在內,家族五代都是漁民,他自己也當了三十年漁民。他說,每一代漁民都有他們的辛酸。 未有現代儀器前,漁船是靠帆,風力推動。馮喜說﹕「以前靠風帆,漁船去得近,但當時沒有太嚴重的水質和環境污染,魚獲較多;現代的漁船以油渣推動,可以到較遠的水域作業,如海南島、汕尾、台山、萬山群島等一帶,但油渣的成本昂貴,加上要請漁工幫手,成本較高,而且魚獲沒有他那個年代豐富。」慨嘆說,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困難。
無人繼承 出現斷層 現時的漁民中,最年青一代是四十多歲,年紀最大的一位是六十多歲,以前的漁民家庭,家庭成員由出生開始,大部份時間和生活都在漁船上過,所以入行的年紀也很年輕,十多歲開始便正式做漁民。現在這一代的四十多歲的漁民,已是最年青的一代,都是繼承父業,接手上一代的漁船而做漁民。捕漁業不僅是青黃不接、出現斷層的行業,還是沒有後代願意繼承的家族事業。 本澳近年以旅遊服務業為主,特別是博彩業的高速發展,高薪招攬員工,其他行業薪酬也被拉高,社會整體薪酬較高,吸引了不少傳統行業或家庭式行業的下一代,不願繼續祖業,寧願找份減低體力勞動的工,飲食業是首當其衝的一種行業,捕漁業也同樣,漁民下一代不願繼承漁船和做漁民。 對於這種在澳門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行業漸漸息微,下一代不願繼承,馮喜感到十分可惜。他說﹕「漁民收入不穩定、要睇天食飯,近年油價高,每次出海油渣成本佔成本四成至六成,每次出海油渣費用接近五千元,成本貴。年青一代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提高,加上大部分漁民已搬到岸上生活,下一代適應了岸上生活,即使家人希望下一代繼續,新一年有自己想法和打算,不願再投身漁業,令漁民數量不斷減少。」本澳漁船數目,每年以幾艘速度自然流失,後繼無人者,只好結束數代的漁民生活,成為了捕漁業的悲歌。
休漁期培訓 政府助漁民 慶幸的是,澳門特區政府對於本地漁民的支持,於休漁期期間推出具出席費用的休漁期培訓課程供漁民報讀,讓漁民可透過課程提高航海業的知識、先進航海儀器的應用等,提升漁民航海知識和技術,讓漁民善用休漁期。今年休漁期間,新推出休漁漁家樂活動,讓市民了解漁民生活之餘,又可為漁民供轉營的空間。過去遇上颱風期間,因應漁民訴求,推出貸款項目,供漁民用作維修被颱風破壞的漁船。面對油價高漲,漁民希望,政府能向漁民提供復業貸款,讓漁民可於休漁期結束後,有充足資金重新出海。 一個行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除行業本身外,還包括其周邊行業,過去澳門捕漁業興旺期間,路環市區十分繁榮,有出售漁船生活補給品的雜貨店、收購魚獲再轉售的魚欄、售賣鹹魚、蝦醬的海味乾貨店、以至造船業,漁民一向信奉媽祖娘娘,還帶旺了現時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違產名錄中的神像木刻行業,這些繁華景象,在路環早已銷聲匿跡。時移勢易,現在遺留下來的造船廠都不接訂造漁船生意,路環面貌也與當年不同,現在帶動路環市區經濟的,是一所葡式餅店以及河堤一帶的世遺景點。 面對城市發展,經濟轉型,本澳傳統行業在掙扎求存,可惜是無人繼承。澳門特區政府透過多方面措施,支持本地中小企,如加快外僱審批、推出特色老店資助計劃、豁免部份行業牌照費用等。傳統澳門人或多或少有種自己有能力,不想向政府申請援助的自強不息心態。以目前的自然淘汰速度,澳門的浦漁業可能在數十年後會完全消失。政府可以為傳統行業提供的,是協助傳統行業轉營,令僅存的延續下去,不致於在澳門完全消失,成為歷史,是希望令這些行業以現在進行式方式存在,與澳門經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