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放棄‧不甘心 漁民百感交集
2011-06-20
下一代不願承繼,漁民關錦棠感到可惜,也不希望澳門的捕漁業就此式微。 數代以捕漁為生的關錦棠,今年四十五歲,算是澳門年青一代的漁民,由二十歲開始承繼父親的漁船,出海作業。他形容,繼承父業可能是命運的安排。 關錦棠中學畢業後,曾經上岸工作,做過跟車送貨的幾份工作,由於不適應,最終再上船做回漁民。他家中有數名兄弟姊妹,可惜都不願意繼承父親的漁船,寧願選擇上岸生活和工作,最後由他繼承了父親的漁船,一做便做了二十多年漁民,以捕蝦為主。 自小在漁船上生活,自己入行二十年,見證了澳門捕漁業近幾十年的變化。他感到,由於社會和經濟環境轉變,漁民下一代教育程度提高,又感到做漁民無前途,只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魚獲又一年比一年少,迫令漁民上岸生活。 關錦棠自言是比較幸運的一個,更形容自己,十個漁民裡面,算是最好彩的一名,每次出海的魚獲數量能抵銷成本外,還有盈餘,收入可以維持家庭開支,所以繼續做漁民。
懷念傳統的漁民家庭生活 關錦棠的妻子,?前是一名上了岸生活的漁民,?後兩口子繼續從事漁民,子女則交由太太的妹妹照顧,在岸上過著一般澳門人的生活,兩名子女自一歲多後,至今十多年間便再沒有下過船。 出海作業後,關錦棠一年僅回澳數次,其中一次是休漁期,一次是農曆新年。每次出海約三十至四十日,其後到內地補給生活和船上所需用品。由於與子女分開生活,一年只見面數次。關錦棠亦感到與子女見面時間少,親子關係比較疏離。 傳統漁民一家大小同在漁船上生活,在船上吃飯、工作,那種親密、融洽的老一代漁民生活模式已不存在。他最懷念的漁民生活,是與兄弟姊妹一起吃飯,有講有笑,兄弟姊妹上岸各自生活,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後,每年一起吃飯的次數相當少,感到與兄弟姊妹間的感情變得疏離,懷念兒時那種一起生活的日子。
妻子曾想放棄做漁民 漁船上的工作,由關錦棠兩夫婦為主力,雖然出海時有聘請兩至三名內地漁工幫輕工作量,過去幾次,妻子曾感到做漁民太辛苦,勸過丈夫放棄做漁民,上岸與子女共同生活,希望可以過較安定、與子女關係較好的生活,因為關錦棠希望可以延續家族數代為漁民,加上收入可以維持生活,國家對漁民有補貼、澳門特區政府休漁期間又有為漁民提供培訓課程,最後勸服了妻子,一起繼續做漁民。 漁民是自僱行業,可以說是靠海生活,魚獲是收入來源,收入不穩定,手停口停,過去多依靠子女供養過晚年生活,或要依賴積蓄。這一代漁民有否考慮到將來退休生活?關錦棠說﹕「不擔心退休後的生活,因為可以領取養老金,反而擔心無人繼承。」
漁民的概嘆 他的兩名子女已經十多歲,進入高中階段,沒有厭棄父母是漁民,身上有魚腥味,見面時間少,反而關心父母供養他們生活和升學的能力,希望父母有能力供養自己完成學業,或升讀大學。他了解過,兩名子女有自己的生涯規劃和打算,沒有考慮過繼承父業,他會尊重子女的決定,不會強迫子女一定要繼承漁船,出海捕魚。 他說﹕「漁船的折舊率高,一艘三十呎長的新漁船計,造價五百萬元,下水一年後價值只值一半,而且不值租,出售是最後迫不得已的唯一做法。」他接觸的同行中,不少漁民的下一代都不願再繼承漁船,澳門漁民數目,退休一個便少一個,不論對自己家族的漁船還是對於整個行業都沒有年輕一輩繼承而感到可惜,慨嘆。 這幾年,魚獲一年比一年少,國內漁船競爭大,澳門漁船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關錦棠沒有為未來想太多,也不會強迫子女繼承漁船出海,這種樂天性格,應該是源自漁民對於靠海吃飯的樂觀吧!
不是每名漁民都是幸運兒 相比關錦棠,漁民鄺先生則沒有那麼幸運,他一般在萬山群島,汕尾水域一帶作業,今年魚獲情況令他感到十分憂慮。 港珠澳大橋珠海人工島的填海工程已經開展,鄺先生指出,自去年十月份起至今,漁獲一直下降,估計可能珠江口水質受到人工島填海工程影響,魚群和其他海產撤離該區,魚獲過去半年持續下降。他指出,近期作業時,看到填海工程附近水域的水質明顯轉差,相信是影響海產在該區生活的原因。 鄺先生由於過去半年漁獲不多,收入都不能抵銷出海成本,出海一次蝕本一次,資金不足,正憂慮休漁期後的復業資金,希望特區政府能設立復業貸款,協助漁民解決復業資金問題。 對於漁民懷疑填海工程影響水質和海洋生態,澳門漁民互助會理事長馮喜認為,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也有可能去年冬季特別凍,影響魚類繁殖數量,令今年上半年漁獲減少。 自南海休漁期實施後,漁民反映,休漁期過後初期的魚獲是有兩至三成的增加,這幾年,即使休漁期束後,魚獲數量沒有明顯上升,相信與漁船過度捕撈,甚至用拖網作業有關。意識到生態環境對漁民、以及海洋生態的影響,香港自明年一月起,禁止香港水域範圍內用拖網捕撈,保護海洋生態以及防止漁民過度捕撈,亡羊補牢。 漁民是靠天然資源而謀生的行業,海洋生態或自然環境受影響,對漁民收入減之外,最重要是影響人類的生活,人類應愛惜天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