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民」主義越多知音

2011-06-27

港澳與內地雖社會制度不同,近年同樣面對房價飛漲、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積累不少民怨,確已到了臨界點。歸根究柢就是兩種社會制度都解決不了「財富分配」的難題,尤其是大陸早已拋棄社會主義,改而擁抱資本主義,並且是最劣質的「官僚資本主義」,其結果就是人民的怨氣最大,社會最不安寧、最不穩定。   其實孫中山早在百年前提出的「民生主義」,就是要解決社會「財富分配」的問題,孫給「民生主義」下的定義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民生主義」的精義就是「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目的為.解決中國的貧窮落後,預防工業化及西化後的社會經濟問題  ,開創均富社會以達成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平均地權」就是以「核定天下地價」為基礎;地價核定以後,土地因私人的改良利用,而所生的價值,仍歸原主所有。但由於社會進步和政治改良的因素,而所增加的「土地自然增值」,實為全國人民所共有的公產,則應屬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若果將全國土地,未來無限量的自然增值,皆歸於國家,由全國人民所共享,則社會財富可平均,那就是孫中山所說:「平均地權,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了。    致於「節制資本」。非是限制資本,而是限制資本家。孫中山謂:「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義者,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反對少數人佔經濟之勢力,壟斷之富源耳。」    節制資本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為節制私人資本,一為發達國家資本。這是基於百年前中國與歐美的經濟環境與工業化程度不同。可知「節制資本」之目的,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防資本家壟斷,百姓受剝削。   眼看今天港澳地區地產霸權肆虐,國內官僚資本主義吃人,重溫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不免有些感慨,有些遺憾;痛惜孫中山的「民生」主張未能在神州大地實踐,無怪乎孫中山的「兩民」主義(民權民生),近年在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知音。   東方生 本欄言論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