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905號

2011年09月05日

星期一

義工阿珊的故事

2011-09-05

四年前,阿珊成為澳門保護遺棄動物協會的義工,記得首次步入協會時,見到很多動物,第一個感覺是「好奇」,四周觀看。為了可以進入收容很多貓兒的房間,她與朋友立即填表付款助養。第二次到協會時,便填表成為義工,希望可以幫助被遺棄的動物。 成為義工不足兩個星期,阿珊與朋友在台山發現一隻流浪狗,牠患上嚴重皮膚病,身體發出惡臭。由於是第一次捉狗,花了兩小時才能「到手」。她們把流浪狗拖到公園,等候協會的人員來接收。一些不明原因的路人責罵她們把狗隻弄到那模樣,也有的說:「『生滋狗』,你們都要!」……待牠安定下來,便遞上肉和水,那時,才發現牠的腹部有一個很深長的傷口,仍然流著血水。 協會收容了這隻流浪狗,並給牠起名「一一」。由於毛囊皮膚病嚴重,打針吃藥的療程需要四個星期,也要經常洗澡。阿珊只知道,撿牠回來,就要負責任;她早上和晚上都返回協會照料,實在感到很吃力。兩個月之後,牠由一隻很『核突』的狗,變回一隻很美的狗。由那時開始,她得到了信心,很想去幫助其他動物。

「一一」終要「安樂死」

可惜,再過兩個月,「一一」的內臟受細菌感染,相信是流浪時的腹部傷口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所致。經過一星期的療程,病情沒有好轉,器官急劇衰退,既然無希望痊癒,痛苦又會加劇,他們聽了醫生的意見後,不忍見牠每天活在痛苦中,惟有讓牠打針接受「安樂死」。在最後的一刻,阿珊陪著「一一」,握著牠的手,看著牠沉沉睡去。協會成立至今,只讓兩頭狗接受「安樂死」。 那次痛苦的經歷沒有令阿珊放棄。現時,除了睡覺和上班外,餘下的就是當義工的時間,週一至週五約六小時,間中連午飯的一小時也用來照顧動物,每逢假期則近乎是全天,約十八小時。不過,家人不喜歡她投入這類服務,覺得很骯髒,當她照顧動物後踏入家門,就要被「隔離」,不能四處走動,要立即洗澡,脫下的衣服更有專用的衣籃放置,且要注入消毒液、與家人的分開清洗。 協會出現義工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眾多動物聚在一起而發出的體味和吵聲。阿珊卻早已習慣,她的工種各式各樣,清理糞便、餵食藥物、帶動物見醫生、捉拿流浪貓狗等等。此外,每晚深夜餵飼乾糧給街貓的阿珊,已變得很敏感,在大街小巷見到點點動靜,第一反應是留神注視,看看是否有流浪動物。她指出,有居民討厭流浪貓聚集,為牠們放下有毒食物。 當義工初期,阿珊要帶著手套,用多張報紙,掩著鼻去「拾起大便」,後來,她覺得太浪費時間,便用最簡便的方法迅速處理。阿珊原有皮膚敏感的問題,尤其搬動包裝乾糧後,常會感到痕癢,嚴重的更要見醫生,但是,她會把藥物藏起來,免被家人知道。為何投入愛護動物的工作,阿珊說:「從動物的眼神,覺得牠們很期待我,無論有多辛苦,我都要幫助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