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還是共和?歷史選擇了振興中華!
2011-10-12
香港中通社記者 聞道 清末全國各地革命力量烽煙四起,中國實行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到了命運的拐點。是立憲,還是共和?雖然武昌起義爆發迄今已百年,但這個百年前爭論的話題,仍然餘音未了。 『(辛亥)革命不是製造出來的。它有革命的形式,有革命的必然。革命,想躲避也躲避不了。孫中山想革命,如果沒那種革命形勢,沒那麼多人擁戴他,他也革命不成的。』辛亥研究專家章開沅對中通社記者說。 這場『想躲避也躲避不了』的革命,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看來,是一場沒有準備好的革命。辛亥革命帶給中國和中國人的,其實是持久的制度困擾和變革的焦慮症。 『革命黨當時並不是特別清楚。武昌起義最初的口號,有盲目迷信美國最先進的制度。中國一下子進入共和,帶來了很多麻煩,一直在搖晃。直到現在,這麼多年,中國共和民主的思想啟蒙仍然做的不夠。學校只有政治教育,但學生不愛聽,常識不具備。普及共和民主的思想,任務仍然很艱巨。』 『中國有著兩千年的帝制傳統,人們相對更熟悉帝制,向來都是‘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我不認為多數人會討厭帝制。走英國君主立憲的道路比較好,是漸進的改革,轉型容易,破壞小。』張鳴對中通社記者表示。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馮天瑜則對記者表示,君主立憲是近代政治制度的一種形態,是與民主共和相并列的。到今天,也不能說哪一種比另一種更先進。 『英國的君主制保留下來,就一定比法國共和制度落後嗎?不能這麼說。採取哪一種有利於現代文明的發展,取決於這個國家所處的歷史環境。體制內的變革和體制外的革命,在中國都做過嘗試。但是歷史實踐證明,體制內變革在中國無法推行下去,只能用體制外的革命打碎清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馮天瑜說。 章開沅則認為立憲更適合中國的說法是『事後諸葛亮』。 『現在回過頭看,立憲派還有著更多正確的東西。問題是,當時沒給立憲派更多的空間呀。清政府也有新政,也有改善,但改到底,皇室還倒了退了。是清政府自己埋葬了自己,把自己的盟友都推到敵人那裏去了。』他對中通社記者說。 『當然中國後來的問題,是把革命奉為神聖,好像只有革命一條路。但那不是孫中山本人的問題,是你後面的人的問題。毛澤東還說孫中山革命不徹底,要在白紙上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要把一切污流死水都弄掉。然後又不斷革命,革命還要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了還要革命,差點把自己革掉了。革命本來是手段不是目標,革命不是為革命而革命。』章開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