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1024號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廚餘化寶 澳路未通

2011-10-24

據收集商業廚餘的機構估計,本澳每日至少有三百噸廚餘(包括家用廚餘和商業廚餘),這些廚餘都被送到焚化處理。政府一推推動本澳產業多元,近年亦推動新興環保產業發展,對於一些新興的行業,不論是政策,連支援技術都未必能跟上。  

廚餘轉化公司被迫停產 澳門寶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本澳其中一間收集商業廚餘,並將之轉化為動物飼料的企業,營運三年來,只獲發給臨時牌照,三個月前,環保局指其處理廚餘時在密封情況下可能存在有機酸可燃氣體甲烷,要求停產。三年來,這間企業的股東蝕損了四百多萬元,與環保局展開無數次的會議,目的是為求將廠房的生產過程更完善,至今被停產,過程中,股東們感到,環保局不但沒有扶助業界,也沒有一套指標,令他們感到徬徨,要企業靠自已開創出道路。  

不贊成焚化廚餘 廚餘經加工處理為動物飼料在台灣已變化為一種被譽為垃圾生黃金的產業,在旅遊業和飲食業發達的澳門,業界人士估計,日均至少有三百噸廚餘,並以商業廚餘為主,都被送往焚化爐。澳門寶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東楊秉忠認為,以焚化處理廚餘不負責任的做法。他指出,以焚化處理一噸廚餘的成本約為八千元,比起將之轉化為飼料、肥料,成本較高,最重要是焚燒廚餘或將廚餘投放到垃圾堆填區,都不是長遠解決廚餘的方法,欠缺可持續性。現今世界潮流是將廚餘轉化、再生,政府應朝這方向走,相信這一來可善用地球資源、二來可以藉此教育一下代,珍惜食物、珍惜地球資源這個重要意識。 他亦指出,在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將家用廚餘透過社區收集和處理是十分危險的事情,處理不當會產生二次污染,要慎重考慮。  

  商用廚餘轉化成 飼料銷內地 楊秉忠和其餘兩名股東於二零零九年中,在澳門北區開設了澳門寶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兩間旅遊餐餐廳、中式酒樓以及兩間中型食肆每日收集他們的廚餘。首一年是試業狀態,測試產品質量、運作情況、以及國內銷售對象的反應等,日均能處理三十噸廚餘,並將之轉化為十五噸飼料。去年更與深圳的飼料廠簽署合作協議,將生產所得飼料銷往內地,但由於一直未能通過環保局這關,三年來一直都是以臨時牌方式產作。 以臨時牌方式運作,不是該公司故意走法律隙,而是環保局三年來都未能接受其廠房運作,而未向經濟局建議可發出正式牌照,所以這三年來,廠房只能以臨時牌照營運,亦由於這原因,生產的成品即使取得了經濟局發出的澳門產地來源證,也不能出口。三年來,累計已有一百多噸的成品(飼料)由於存放過久而要被迫銷毀,損失過百萬元。 今年六月,公司接獲環保局發出的來函,指該公司處理廚餘時在密封情況下可能存在有機酸可燃氣體甲烷,要求停產。楊秉忠和另一名股東趙買興就此曾六次約見環保局,跟進事件以及局方意見,希望提供技術上支援或意見,但環保局一直未有提供技術上的協作,只是要求他們尋找顧問公司為他們提供研究報告以及環境評估報告等,或他們可自己測量工廠在處理廚餘時對周邊街道空氣污染的數據。  

堅持不放棄 二人已對廠房改建作好圖則,並聘請了一間來自馬來西亞的環保顧問公司為他們測量及撰寫研究報告以及環境評估報告,預計十月中旬或中下旬會抵澳。他們經歷了與環保局近三年的角力,過去的問題都一一改善過來,尤其是今次,要尋專業的環保顧問公司撰寫評估報告,以及投資一百五十萬元完善廠房設備,他們感到遇到困難不是他們預計之內。 過去三年,楊秉忠估計,廠房投資、租金、薪金等開支近三百多萬元,百多噸生產的飼料又要報銷,損失百多萬元,合共損失四百多萬元,加上今次投資一百五十萬元完善廠房內的設備,如設立密封的廚餘收集空間,安裝兩把大抽氣扇改通等,若再不能過關,他們將會感到沮喪。 記者問楊秉忠為什麼仍堅持投資?他回答不單是看好廚餘再生這行業,而且是希望可以透過開拓廚餘再生利用這個行業,教育下一代表珍惜地球資源。 他憶述,過去收集的商業廚餘中,有一大桶白飯、未曾被下筷的?菜,特別是自助餐,食物的浪費情況更嚴重。他惋惜,真的很浪費,希望透過廚餘轉化加工行業,令下一代明白珍惜食物、珍惜地球資源。  

指環保局支援不足 股東們都承認,廠房是有不足之處,都在環保局督促下一一改進,過去三年,他們感到環保局對於這些新興環保行業的技術支援並不足夠,也沒有一套測量指標讓業界遵從,以他們的廠房為例,局方指由於收到民居投訴工場在處理廚餘時發出臭味,多次派人巡查,但都只是憑局方人員對於臭味的觀感而定出處理過程中是否傳出臭味的判斷,根本不容觀。批評環保局技術支援不足外,測量標準、儀器都缺乏,難以令人說服,促請環保局能訂出標準以及購買相關測量儀器,以科學數據勝雄辯。 三年的摸索道路,與環保局一次又一次的角力,趙買興感覺到,環保局只讓業界自己開創道路、由業界自我模索,路道開通了,就鼓勵後來的企業跟著這路走,不能起指點迷津的作用。  

食肆合作  市民抗拒 在收集商業廚餘的過程中,楊秉忠表示,合作的食肆都很支持,願意無償合作,對於該企業暫停營運,感到可惜。亦有大型連鎖中式飲食集團主動與他接洽,希望他們能回收該企業的廚餘。反而,是市民對於這行業的不了解、誤解,而產生了抗拒,以為廚餘就是「潲水」,不衛生,滋生細菌,影響社區環境衛生,經常致電投訴,做出不負責任的投訴行為,間接影響工廠運作。 他希望環保局、政府能給予企業的是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