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0103號

2012年01月03日

星期二

澳輕軌可向渝偷師 雙城記

2012-01-03

  前言 重慶,澳門,這兩個濱  海與內陸的城市,早在「成市」、「成區」之初就已經開啟交往合作之門,十多年間,雙互往來的招商引資、旅遊推廣等經貿、文化活動此起彼落。 前行政長官何厚鏵當年在重慶直轄之初就組織代表團到當地考察,決定與當地政府合作投資興建渝澳大橋(又名嘉陵江大橋複綫橋),○二年親身為通車主禮。該座繁忙的天藍色大橋,已經成為重慶和澳門兩地人民友誼的象徵。 另由重慶市政府與本澳社文司主辦的中國重慶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研修班,正是由特首崔世安還在擔任社文司司長時所推動設立。該班自○四年至今已開班七期,累計培訓逾千名學員,為重慶發展文化產業上貢獻出一批中堅力量。 今天這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亦與澳門一樣經歷高速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許多方面都有積累穩厚的經驗、取得不俗的成積,如公屋、輕軌、旅遊等,對今時今日的澳門,實有可以學習、借鏡的地方,未來的渝澳合作或可朝這一個方向發展。 澳門輕軌項目一期(車廠部份)早前正式動土,作為本澳第一項大型軌道交通運輸項目,未來的二期工程,以至日後的規劃、營運、服務、維修保養等,還有許多都需要去探索方向。 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重慶,是一座山城,地形起伏大,交通環境與澳門有相似之處,當地近十年致力發展軌道交通,其輕軌亦與澳門一樣是採用膠輪系統,故當地的經驗和技術,或許可為澳所參考,甚至有進一步合作之機。  

國企獨資模式營運 與香港已上市私有化的香港鐵路、台灣由市政府作最大股東組成的公營事業法人去營運的台北捷運不同,重慶市的軌道交通是由於一九九二年創建的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是市內唯一承擔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和沿線資源開發一體化的大型國有獨資軌道交通客運企業。 至二○一一年十一月,重慶軌道交通已有三條線路投入運營,線網總長度為五十八公里,日均客運量達四十一點六萬乘次。該公司指出,三條線投運以來,不僅有效緩解沿線城區的交通堵塞現象,切實提高了各城區之間的出行效率,而且相互換乘帶動客流量的增長效果明顯。 當中,除一條為地鐵外,其餘皆是輕軌,當中的「2」號線是三線中最早興建,於○五年開始分段開通營運,屬國內首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採用中運量膠輪輕軌系統,具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車輛運行噪音極低、無環境污染,適應山城特殊地形的特點。  

渝軌道工程師提澳三注意 去年十一月底,重慶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張乃基就曾應邀來澳,出席軌道交通與宜居城市研討會,以「重慶軌道交通技術探討與現狀」為題,介紹重慶主城區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等,並以穿越建築物、穿越建成區、整體開發以及換乘接駁的案例,向本地業界分享當地軌道交通的經驗。 期間張乃基受訪時指,渝澳的輕軌皆用膠輪,該種列車較易爬行陡峭的斜坡,可行走弧度半徑較小的彎位,而且較環保及噪音低。他總結過去當地輕軌項目建設經驗,認為澳門的未來輕軌建設時有三點須注意,包括輕軌與環境的協調、軌道和橋墩高度比例,以及減少工程對路面交通影響,將建設和實際營運時對民居的影響降至最低。並建議未來軌道檢修車可選擇用電池車,減少晚間檢查和維修時的聲浪。  

形成產業輸出外地 據該市軌道集團介紹,通過軌道交通工程投資的產業鏈帶動作用,市內已形成車輛、設備和勞務需求市場,積極助推本地軌道交通車輛、軌道樑等產業基地,以及安全門等軌道交通配備設施生產等產業基地的逐步形成,不僅放大了工程投資的產業帶頭作用,同時為重慶城市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時,重慶軌道集團已成功走向韓國和印度等市場,如在韓國大邱市成功研製出三十米長的大跨度軌道試驗梁,承接單軌設計和製作供應任務,而且還承接印度孟買市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市跨座式單軌的施工運營培訓任務等,形成重點工程投資帶動本地產業發展,本地產業輸出市外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