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壞環境 保育欠科學 黑臉琵鷺零增長

2012-03-06

澳門面積雖不大,但地理氣候形成了一定面積的濕地資源,因而每年吸引不少候鳥到來越冬,當中包括全球珍稀鳥類黑臉琵鷺。 其實,黑臉琵鷺選擇澳門濕地作為渡冬地,是澳門自然生態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有助提升澳門知名度,但也意味著澳門官民在保育黑臉琵鷺的工作上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在世界人口增長、經濟蓬勃發展,土地資源開發、河海污染,灘塗圍墾等的影響下,濕地面積逐漸縮小,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威脅著鳥類的覓食和生存空間。現時澳門也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各大博企進駐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周邊建築工程頻繁、甚至生態區內的澳大橫琴校區河隧工程等,都對生態保護區環境構成嚴重破壞,影響著黑臉琵鷺等鳥類的棲息和其覓食的生物。 為保護濕地生態區,優化候鳥的棲息環境,近年澳門環保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優化和教育工作,其中的優化工程是在濕地保護區沿岸多處築建石灘人工島,和移植紅樹林。成效如何?見仁見智。 據環保局統計,去年底生態區內發現的鳥類超過一百三十種,黑臉琵鷺有五十三隻,黑臉琵鷺數量與往年持平。環保局副局長韋海揚表示,黑臉琵鷺數目沒有減少,反映澳大河隧工程的環保措施起作用,工程暫未見對生態帶來明顯影響。  

全球黑臉琵鷺數量上升澳門未隨增加 不過有學者指出,全球的黑臉琵鷺數量正逐步上升,今年有二千五百多隻,來澳越冬的數量理應跟隨全球數量的增長而增加,但澳門幾年來仍然只維持在四五十隻之間,反映這個地區有一定的問題存在。學者續稱,一般水鳥的特性是合群性很高,尤其是黑臉琵鷺,同時黑臉琵鷺的依戀性亦很強,所謂依戀性,即使牠們離開了這個地方後,仍會返回原有的棲息地,若要另覓一個穩定渡冬地,對黑臉琵鷺來說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中還要冒生命危險,所以事非得已牠們是不會轉換原有的棲息地。故此,以黑臉琵鷺合群性和依戀性極強的特性,加上還有繁殖下一代又下一代,種群數量應每年在增長,若非這個地區有問題,到來越冬的黑臉琵鷺不會來來去去只維持一個數量沒有增加。 究竟存在甚麽問題呢?學者指,周邊工程對生態區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是主要原因;當局所做的不科學的「優化」工程、泥灘被封閉和佔據等,也是很大的原因。  

人工島不合鳥性 學者指出,當局過多的石灘人工島「優化」工程,根本沒有考慮到黑臉琵鷺和一股水鳥的特性,對牠們來說,覓食比棲息更重要,黑臉琵鷺也是最喜歡在泥灘上走動、覓食、休息和理羽,不習慣站在樹上或石上,因此築人工島給牠們,不知作用何在。而且,太多的石灘人工島將大面積濕地封閉掉,把其中的生物殺絕,令水鳥主要的食物減少,做法極不可取。此外當局大面積移植紅樹林,亦令水鳥覓食和棲息空間減少。 學者說,無可否認紅樹林群落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很大幫助,但紅樹植物不可移植,應讓其自然演替,必須要留有一定面積裸露泥灘給水鳥活動和覓食,因為泥灘可以產生很多其他的生物,是水鳥主要的食糧,如果種植過量的紅樹林佔據了泥灘,便會阻礙水鳥覓食其中生物。所謂「人為財死,鳥為吃亡」,鳥就是為了吃才到這裡來,環境差又沒得吃的話,雀鳥就會捨棄這個地方,另找其他可提供食糧的覓食地。 學者指出,每當為鳥類做優化工程時,應先做詳細調查研究,看是否可行, 惟環保局可能缺乏這方面的專家,不了解水鳥這個特性,故所做措施欠科學。學者表示,在世界各個濕地保護區,未曾見過類似澳門當局的石灘人工島優化工程,包括香港米埔保護區、台灣的七股、深圳福田保護區、以及南韓江華島等,都不見有築建石灘人工鳥給黑臉琵鷺棲息,若這種方法可行的話,人家早已採用。學者稱,當局的優化工程效果如何,將來大家自會看到。  

河隧工程趕鳥棒 至於澳大橫琴校區河隧工程,影響也非常大,其用沙石將河面的泥灘封閉,然後挖掘安裝行車地道的方法,嚴重破壞了濕地。當局表示,已做了補救措施,工程完成後,濕地將來會慢慢恢復。但學者指濕地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再恢復,無論做任何的補救措施,始終難以恢復原來的自然生態,人工根本是不可能再造天然效果的濕地,即使表面做到一模一樣,有泥有水,但生物並不如人類所想像中,能夠吸引牠們回來。生物是經過漫長時間所形成的,由平靜不受任何干擾的自然生態環積聚和吸引牠們來的,並且一種生物牽引另一種生物,如此類推等而來的。若是真的如此容易恢復,有關國際組織就不會極力反對破壞自然濕地生態的行為,若是如此容易恢復,世界各地很多的專家也不會為此傷透腦筋。 所以工程將泥灘完全封閉,等同遭受完全破壞,泥中本身生存有許多生物,候鳥就是覓食這些生物而在此棲息,封閉了泥灘等同封閉候鳥的食糧,候鳥自然會離去,所以候鳥數量就會減少。。 反觀香港塱原濕地保護區的火車隧道工程,人家是在地底挖掘穿越保護區的,工程並無觸動地面的濕地生態,所以生態沒有造成重大破壞。本來火車軌道原計劃是在濕地保護區地面通過,不過計劃受到很多環保人士反對而改為隧道。學者認為,其實澳大橫琴校區河隧也可以採用塱原火車隧道的施工方法,由高爾夫球場一側從地底挖掘過去,以避免破壞濕地。 另外學者指,要反映環境變化,除要將雀鳥種類與過往作比較外,比較雀鳥的數量亦很重要,單純以種類作指標,是意義不大的,種類多不代表環境就好,還要看數量有沒有增加,同時亦要將過去幾年所記錄的種類和數量作比較,才能較準確反映環境好與壞。 學者指出,近幾年前全球黑臉琵鷺的數量開始每年增加,此時澳門的生態環境亦開始受破壞,若非澳門環境受破壞,今來澳越冬的黑臉琵鷺估計應該超過一百隻,因香港已增加至四百多隻。眼看當前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學者形容「令人心痛」。 學者語重心長表示,我們保護濕地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不應滲入太多額外元素,將精神集中於濕地,如果理念也欠清晰的話,隨意加插項目,就失去了保護濕地的意義,也改變了濕地的含意,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