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0515號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挑戰與啟示

2012-05-15

每年的五月十八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年是國際博物館日卅五周年。隨著世界各個方面正急速轉變中,過往博物館在傳統上的主要功能--蒐集、整理、研究、修復和展示,亦因應時代的轉變而不斷修改;收藏、研究、教育,已漸成為博物館的三大主要組合元素。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處於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道出了博物館正面臨如何闡釋和生存在一個變動性強的世界裏,多位專家和學者指出;現代博物館的服務社會主要功能,應是達到『教育』為最終目的,並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澳門慶祝世界博物館日的活動是整個五月份的,俾能讓群眾對博物館的功能和服務內容有更多的瞭解,為配合世界博物館日,郵政局轄下的通訊博物館,早前舉辦了『二零一二澳門國際博物館日講座』,邀得了兩岸和香港及本澳數位專家學者,分別為本澳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市民作專題主講,讓人們對博物館的功能、服務和在社會所擔當的角色,有進一步的認知,彼等分別在講座上提出;現代博物館應扮演社會教育角色,博物館的展藏應著重於質素,主題特出,能令人回味,起到社會教育作用。 來澳出席國際博物館日講座的主講專家學者,包括有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蕭麗娟、香港藝術博物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教授、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教授,以及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主任韋孟宇副教授,分別就『新思維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超越展覽-現代博物館的策展概念』、『內地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在全民終身教育上扮演的角色』,及『科普人生-培養科學興趣』。 蕭麗娟指出,各地有其歷史文化獨特的不同之處,亦有類同的地方,而博物館的定位使命與目標,都是以作為一個開放學習的平台,可以讓人們透過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而博物館的主要工作,正是保存歷史文物和推動社會文化。 司徒元傑認為;現代的展覽,是應該在思維上打破過往只是將展品向大眾展示的概念,應是與市民互動溝通,使展品內容能讓市民吸收於生活中,故展品質素是很重要,並將主題突出,令人回味,起到社會教育作用。 對於現代博物館的發展路向;李文儒指出過程中難免有不平衡地方出現,現時國內有博物館三千四百多間,內地不少博物館是免費開放讓人們進內參觀,目的是讓人們了解和接受文化的意念,但不少人未有真正為了解文化而到博物館的,只是為要讓他人知道他曾到過博物館而去博物館,如何讓人們持久與博物館接觸,去推動文化教育是博物館要擔當的責任。他又認為;內地博物館的內容仍側重人文歷史,自然考古為主體,科技類元素薄弱,需要增加博覽科學奧秘的元素,俾能更好發揮教育培養青少年科學教育的興趣。 孫維新認為,應該通過科學,去了解自然,因為自然對人類影響深遠,現代博物館應是科學藝術結合,去推動科普,擔當全民終身教育的角色,負起社會教育功能,他又指出;應以知識趣味去瞭解自然科學。 韋孟宇稱;本澳學校現時科普工作著重概念,或多數會選用比賽形式,未能有效激發更多學生參與,教育界有需要思考提高學生對科普的興趣和水平,真正廣泛推廣科普趣味性和實用性。 郵政局局長劉惠明指出,國際博物館日的座右銘是:『博物館是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和人們彼此之間的瞭解、合作與和平發展的手段』。博物館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努力成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宣導者,利用歷史構建未來,亦積極運用新的媒體技術,搭建多元文化和創新性的展示舞台。劉惠明並冀望;人們透過參觀博物館,以輕鬆舒暢的心情去認識未知的新事物,或從另一個角度去發掘,去欣賞已知的舊有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