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諗計疏導湖畔大廈交通壓力

2012-06-27

【本報訊】為配合氹仔湖畔大廈經屋項目即將落成,交通事務局表示,位於大樓內的巴士轉乘站和周邊道路工程,雙雙會在第三季完工投入使用,另就附近交通作優化規劃,構思包括運用立體交通和開闢新路,疏導日後的交通壓力。

交通局昨組織交通諮詢委員會到湖畔大廈實地視察相關交通配套安排。當局介紹,面積約五千七百平方米、層高六米的大廈地面層的巴士轉乘站,以及周邊圍繞大廈的道路將於七月全面進行施工,配合經屋項目進度於第三季落成。

轉乘站上下通風

關閘地上廣場巴士總站通風問題成為「死症」,交局也特別介紹到湖畔大廈轉乘站的通風設計,強調其結合自然及機械通風,務求達「較佳」的通風效果。當中巴士停泊位特設置地面式排風口,車道上面就安裝排風管道,候車處設鮮風出風口,冀能更及時排除站內巴士尾氣和熱氣。

至於其他配套,汪雲表示,以大廈所處的位置和現時的交通模式看,未來周邊道路並不足夠,故規劃設計之初,在土地管理部門協助下,已展開一系列收地、徵地,以及打通道路的工作,現時大廈後已啟用的臨時道路,及即將建成圍繞大廈的U型道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有條件開車道直往友誼橋

汪雲續道,為方便進入氹仔舊城區,計劃在亞利雅架圓形地開通一步行通道,讓居民從大廈步行二百米可到舊區,現正進行相關徵地工作。他們亦致力尋求大廈向海灣花園方向能開闢一條輕型車通道,土地部門方面的回應也屬正面,若最終能成事,往澳車輛可由此路直達友誼大橋,將可大大減輕美副將馬路的交通繁忙情況。

被問大廈周邊路網是否存在交通壓力?汪雲回應稱,早前調查得知入住居民的擁車率相對較低,主要以公交出行,相信對這邊道路構成的壓力並不太大,而且他們所做的行車狀況分析,四線雙向的美副將馬路基本可以承受得到,但未來他們還是會密切關注變化。

兩圓形地構思立體交通

同時,局方亦分別構思在該處及孫逸仙博士圓形地設立體交通,去理順疏導周邊交通,這也是整體交通規劃的一部份,正進行可行性研究,包括是採用橋抑或隧道的形式。這些汪局都沒提到何時有結果。

此外,交諮會委員郭敬文總結說,未來該處交通壓力無可避免會有極大考驗,但經今回現場視察後,認為在現行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交局亦有聽取各方意見,其規劃安排可謂「已盡咗力」,期望當局未來密切關注變化,即時調整安排回應市民需求。

委員們在參觀時,也紛就的士站、無障礙通道、上落客貨區、巴士路線數量及班次密度等方面提出關注和意見,更有委員憂慮,在入伙後周邊道路車流量大增,勢必形成新的交通樽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