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005號
2012年10月05日
星期五
社文消息
2012-10-05
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封面設計比賽
由澳門社會工作局贊助,本澳五支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隊合辦之「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二十周年」紀念特刊封面設計比賽,歡迎全澳市民參加。
比賽目的是藉封面設計,讓參賽者在設計作品過程中,宣揚關愛護老的精神,提升社會大眾對長者的關注,建構共融社會,同時,讓社區人士認識及推廣家援服務。比賽形式分學生組及公開組,截止報名及交件日期為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二日止,稿件規格為直向A4尺寸,手繪或電腦繪圖皆可。
每個組別均設冠、亞、季軍各一名及優異獎若干名,冠軍可獲獎杯及獎金一千元,亞軍可獲獎杯及獎金八百元,季軍可獲獎杯及獎金六百元;各組另設優異獎若干名。
在興趣之人士可於街總海傍區老人中心、綠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工聯望廈老人中心、青洲老人中心或康暉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索取比賽章程及報名表格,亦可到以上各中心網頁下載,查詢電話﹕二八二三四二二二、二八八四二五七七。
國家科技部訪澳門大學
由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率領一行九人的代表團,廿五日訪問澳門大學和視察中藥質量研究及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兩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曹健林稱讚澳大利用重點實驗室和兩岸四地這一平台,加強國際合作,增加效益,擴大影響。另於廿六日,曹健林一行與趙偉、科技學院院長陳俊龍及中華醫藥研究院院長王一濤共晉工作早餐,進一步探討科技的發展。
趙偉感謝國家科技部的鼓勵和支持,曹健林也讚賞澳大利用重點實驗室和兩岸四地這一平台,加強國際合作,增加效益,擴大影響,他相信兩岸四校(北大台大港大澳大)聯盟共建中華創新藥物研究中心,定能提升研究學術水平。另外,他對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三個建議,他為實驗室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同時亦希望實驗室要定位清晰,在學科學術型、工程應用型及產業應用型中有所取捨,要突出其獨有突色;其次要擴大結合科研隊伍,廣招人才;最後要強化裝備,抓住橫琴新校區的機遇,加大投放資金發展科研基地。
協安中心『同心結伴行』步行籌款
澳門醫療事工協會-協安中心為一菲牟利機構,於二零零三年始為澳門癌症病患者提供紓緩服務。中心提供全人醫治,即身、心、社、靈的關顧,盡心愛護病人及其家屬、協助病者在家居有效地控制痛楚及不適症狀;同時,亦幫助病者及其家屬面對疾病、痛苦及死亡,以達到持續性的全人關懷。
因此,為推動癌症病人紓緩服務,協安中心將於二零一二年十月六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半假松山33彎跑步徑舉行『同心結伴行』步行籌款。藉此喚起社會各界人士對癌症患者的關愛,讓他們因支持者之間同行能在抗癌路上得到鼓勵。
該中心現招募義工及歡迎全澳市民踴躍報名參與。您的支持,將為癌症病患者帶來莫大的關懷與祝福。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8578241與黃小姐聯絡。
『宗教團體的治理』學術會議圓滿閉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巴哈伊教澳門總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宗教團體的治理」的學術會議於九月二十六日在澳門世貿中心圓滿閉幕。此次會議由澳門基金會資助,由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協助承辦。會議長達兩天,有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的三十多位學者參加。今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社會各界——政府、宗教團體、內地和澳門學者——對於宗教治理這一課題的深入認知和交流對話。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全立對社科院與巴哈伊教澳門總會的長期合作作出了肯定,並指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適時及十分有意義的。兩天會議的精彩發言和積極討論主要圍繞兩個方面:當下國內和港澳臺在宗教團體治理領域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上的探索。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學者有的從概念上探討宗教團體治理這一理念 有的分析政府在管理宗教社團這一領域的探索和嘗試,有的通過史料或田野,深入挖掘某個宗教團體治理體制的特點。其中針對本澳宗教團體的研究專案頗值得關注。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研究員邱永輝研究巴哈伊團體在治理實踐中一個與眾不同的領導模式 —— 「陪伴」與磋商。她生動地分析了「陪伴」在增強以學習為運作模式的社團文化中的作用,並指出這個治理機制雖然仍尚處於「建構之中」,但在宗教治理理論建樹和實踐中都有積極意義。
港澳的學者也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澳門聖經學院院長遊偉業用「石破花開」這個比喻來形象地描述基督新教教會在澳門的福音佈道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他指出以建立和培養關係為本的「牧養模式」是本澳基督新教教會堂會宣教佈道的出路。澳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賈晉華對澳門佛教團體的弘法活動和管理模式進行專題演講。通過對澳門十一個重要佛教組織的研究,她指出,雖然和大中華地區的佛教團體有許多共同之處,本澳佛教組織間或佛教組織與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組織合力特別可圈可點,既為佛教團體賦能,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澳門社會的和諧發展。巴哈伊教澳門總會主席江紹發針對培養宗教團體的治理能力做了報告。他對澳門巴哈伊團體管理體制進行分析,並指出該體制的目的和構架、其決策制定模式、其教育和培訓過程等都體現了一種對「權力」的全新詮釋 ── 權力不是個人成就的體現,而是一個為他人進步和成長服務的機會。這一詮釋符合巴哈伊聖作中對「治理」的理解,即機構和機構中擔負責任職位的人都是人民福祉的受託者。澳門大學法律學教授駱偉建也在會上介紹了澳門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制度,吸引不少內地學者的關注。
在今天的閉幕式上,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在總結時提到,宗教團體的治理既是「神治」也是「人治」。內地探討治理這一概念的語境更強調宗教團體「外延式」的治理,所以管理這一詞用得更多些。他強調,宗教團體的自我管理要與外在管理者的管理有機結合。他還特別指出,澳門宗教團體的治理體現了「多元求和」的原則,即能促進自身團體的存在和發展,也能和其它團體和睦共在。
目前,在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如何治理複雜多樣的宗教團體,促使宗教團體健康發展,以發揮宗教界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已成為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課題。今次會議的交流,除了對於中國在轉型時期的宗教治理這一緊迫課題的研究作了深入的思考、總結和展望以外,也對本澳宗教團體獨特的治理模式給與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未來對此課題的研究、借鑒、繼承、和發展亦會進一步激發兩地宗教團體的活力。主辦方還表示,今後會繼續舉辦此類主題的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