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工作艱辛感受也深
2012-10-29
「澳門教師公約」工作小組十二位成員是來自不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包括:何少金、李潤基、許江雄、陳永健、陳志峰、陳家良、陳建邦、張浩賢、歐宇雄、蔡亮、蔡靜亞及賴文輝。小組成員表示,工作具意義但也艱辛,要令廣大老師關注「教師公約」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實在是不容易的事,過程中小組成員想了很多的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當中有不少的苦與樂,令他們感受深刻。
工作有苦有樂
本身是種子老師的小組成員蔡靜亞談感受時表示,制訂「澳門教師公約」工作開展初期,她並未是小組成員,學校派她去參加一場制訂「澳門教師公約」集思會,起初她覺得可能只是一項任務,故抱著「叫我聽就聽下啦」的心態,但參加集思會後,覺得工作小組的態度非常開放,與以往接觸的較為任務性的完全不同,令她有不一樣的感覺。後來她應邀加入工作小組,心裡已不再有任務性的感覺,而是一項自發參與的工作和責任,再深入參與時,覺得大家都是很有誠意去合力做好這件事。
小組態度開放
她說,其實要推這個公約可以很簡單,先將文本寫好,隨便寫些大路的條文如關心學生、照顧同事之類,然後交老師剔選,選好後就定稿推出,這樣很容易就把工作完成,工作量也會大幅減少。但她表示,工作小組的態度是不希望這樣「走過場」式,雖然辛苦一點,也希望通過長時間的宣傳推廣、深入互動討論,令到老師更加了解和關注這件事、進而踴躍表達意見,最終凝聚共識。
工作認真非「走過場」
她說,小組在工作過程中,雖然遇到反對意見以及質疑聲音,但他們的態度是不怕反對、不怕質疑,他們願意接受不同意見,最怕就是冷漠對待,正如小組一位成員有句名言:「你愛她還是恨她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你在乎她」。制訂「教師公約」其實是老師切身的事,工作小組希望每一位老師都在乎這件事,所以小組也想了很多辦法去宣傳推廣,傳統的方法有舉辦集思會,邀請老師參加,小組成員亦利用工餘時間走進學校,與老師面對面溝通,收集老師不同的意見,集思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老師的熱烈程度出乎小組所料,出席老師也踴躍表達意見。小組事前擔心會否冷場、會否出席而不表達意見,結果情況並非這樣,而是非常熱烈,當中有支持有反對有憂慮,小組都將每位老師的意見認真記錄下來,再上載上網供分享交流。
不怕質疑 最怕冷待
以上是較傳統形式。另外,小組為了吸引更多老師參與,在一班熱心老師參與下,攝製了一輯宣傳「澳門教師公約」的微電影《約定》,上載網上分享,又創作了一首「澳門教師公約」主題曲《約定》。小組每次舉辦集思會時,都先播放微電影《約定》,《約定》是一個關於老師的故事,內容很能帶給老師的共鳴,觀賞時能勾起老師很多的感觸,又會引起老師會心微笑,故看完片後,會場氣氛都會變得輕鬆一點,可讓老師在輕鬆的心情下,打開心扉踴躍表達意見。
「集思會」名稱貼切
蔡靜亞也覺得「集思會」三個字改得很貼切,不叫「講座」、不叫「座談」、也不叫什麼「課堂」,因為工作小組的態度是希望真的能「集思廣益」。
主動權交全體教師
小組成員陳志峰表示,在諮詢過程中,最初真的有點怕被質疑,面對群眾不知情況會如何,小組被人問得最多的就是「你們十二個人有何代表性」?陳志峰不諱言,他們真的沒有代表性,只是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就去做,希望搭建一個平台,讓全體教師參與其中,互相交流討論,最終凝聚共識。在制訂公約的過程中,工作小組基本上沒有將自己的主觀意願放進去,因為小組明白自己本身沒有代表性,這是一個最大的局限,為免影響這件有意義的事做成,小組基本上都是將主動權交給廣大老師,由老師剔選內容,以大多數老師的意見作決定。
由害怕變享受
陳志峰表示,諮詢過程中聽到不同的意見,包括一些不贊同的意見,老師將自己的擔憂和意見表達出來,這些意見都是有其道理。他覺得,大家有機會就不同意見互相交流,已一定程度達到了制訂「教師公約」的目的,制訂「教師公約」目的就是要引起老師去關注澳門的教育和師德問題,並一起去探討完善。所以過程中他由最初害怕質疑,到後來一起輕鬆互動討論問題;由最初戰戰兢兢的心情,到後來很享受與教師溝通過程,令他有深刻的感受。
獲支持才走到今天
成員陳家良認為,小組的工作全靠廣大老師的共識和老師對「教師公約」高度支持下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他說,因小組成員不是選舉產生,而是他們自發性去參與這項工作,故不能代表所有教師,只是搭建平台讓全體教師逐步作決定。開始時,他們都懷疑自己十二個人應不應該做?做的結果又會怎樣?但一路走來,發覺很多工作都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很高的支持度,故令他感到很鼓舞,也有很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