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119號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新馬路百載風光

2012-11-19

說起澳門街道,最為知名度高的當首推『新馬路』,新馬路為人熟識的主要原因,是該馬路是位處澳門商業中心區之一,亦是澳門旅遊熱點、購物區。此外,她亦是本澳舊商業區與新商業區連接的交通主要樞紐,一條有百年歷史的老街。

新馬路名之來由

新馬路的原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A ALMEIDA RIBERO),因何被人稱為『新馬路』?此因在十九世紀初,當年新馬路地段近現時殷皇子大馬路、南灣區一端是海邊,新馬路上端近民政總署大樓(當年的市政廳)一區,有很多小街道,至二十世紀初;澳葡當局為發展此一區而需要闢建一條新的馬路,將該區的不完整小街道整頓,打通為一條頗寬闊的馬路,由內港直達至南灣,穿越過龍嵩街、大街、爐石塘(庇山耶街)和十月初五街等主要街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街道之一。

此條新建成的馬路全長六百二十米,東面由南灣起至西面的內港區,即現時與南灣大馬路、殷皇子大馬路連接,至西面的巴素打爾古街,現時的『十六浦』為止。該條新馬路開通後,澳葡當局將市政廳至西端的一段馬路,命名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由市政廳至東面的一段馬路,命名為『美副將大馬路』,後來又將兩條馬路合而為一,統稱為『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而當時在望廈闢建的一條新馬路則被命名『美副將大馬路』,讓『美副將』雖被『亞美打』合併後仍存在。由於『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由原來的二合為一,名字複雜,發音難讀不易記,澳門居民索性將馬路呼名『新馬路』,意指是新闢建的大馬路,『新馬路』之名沿用至今,而正名『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名字反鮮為人所知。

新馬路在本澳的知名街道中,不算是長、闊的大馬路,建今百年仍興旺依舊,她能繁榮不衰,原因之一是當時的澳葡政府蓄意發展此區為商業中心區,故在馬路闢建開通後,銀行、洋行等助商企發展的行業紛紛進駐,而且早在馬路闢建前,已有大銀行開設在此馬路近南灣大馬路一端,當中澳門第一間發鈔銀行──大西洋銀行,且當年澳門最知名的酒店──『利為旅大酒店』則開設在銀行對面,郵政局又設在利為旅酒店側,令此區早集政、商、旅、郵中心地位,除後更多銀行在新馬路開設,包括大豐銀行、永享銀行及中國銀行分行(前為南通銀行),使新馬路成為澳門的金融中心。

除銀行外,金行、錶飾等『富貴人家』消費的行業隨後亦紛紛進駐新馬路,博彩業亦很早在新馬路經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樓高六層的中央酒店落成,至卅年代中央酒店開設了博彩娛樂場,成為當時最具規模的賭場,吸引了本地商賈,外來賭客到此耍樂。至四十年代;新馬路近內港的國際酒店落成,此座樓高九層的新酒店,一度取代了中央酒店成為新馬路最高的建築物,中央酒店在十年後加建至十一層,取回『最高地位』。

隨著銀行、金行、酒店在新馬路紛紛開業後,各種高消費行業──綢緞莊、洋服店、煙酒行、品牌百貨公司、高級食肆等亦陸續在新馬路開業,當然;少不了普羅大眾的娛樂業──電影院,昔日在新馬路區開設的戲院都是名副其實『大戲院』,包括有在民政總署大樓旁邊的『平安戲院』,在民政總署大樓後面,東方斜巷中段的『東方戲院』,在新馬路與大街交界處的『域多利戲院』,和經常聘請省港紅伶來澳演出,位於清平直街的『清平戲院』,使新馬路更為興旺。

只有六百多米長的新馬路,橫跨不少舊區街道,與新馬路貫連的街道有數十條之多,當中不少是當時極為繁盛的街道,故此聚居該處的民眾多,亦促使新馬路更加繁榮,作為當年窮人的『救急』行業──典當按押,當然亦不會錯失商機,亦在新馬路開業,為有需要人士服務,當中包括『長泰大按』和『德成按』最為知名,由此可知新馬路在澳門社會發展上擔當了重要角色。

歲月洗刷‧依舊風光

經過百載後;本澳多條昔日繁盛的街道已是今非昔比,新馬路仍繁盛依然,在社會、城市的發展下,賭場和娛樂場所都相繼從新馬路遷往新的發展區,區內四大戲院於七、八十年代因受電視和影碟的市場的影響而先後結業,舊式的大按已由新式的押店取代,『長泰大按』和『德成按』亦早因時代變遷而結業,兩大按的大樓,分別變身為商業大樓和文化館,曾是新馬路的最高酒店──國際酒店,則因在九十年代難敵經濟不景氣而結業,在賭權開放後又因種種問題未能重開,間接影響了新馬路此一路段不復興旺。

新馬路百載繁榮依舊,但附近街道已失去昔日光彩,新馬路區人流仍十分旺盛,福隆新街、清平直街、大街等舊街道都因新馬路而得益,但紅窗門、東方斜巷等街道已無往昔風光,欲對馬路有更多了解,有空不妨在新馬路慢走一轉,細意觀察橫街窄巷尚存的景致,信可尋得昔日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