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119號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街道變幻 說興衰

2012-11-19

街道,是澳門城市發展的一個演繹,體現了本地的經濟結構變化,一些歷史悠久的街道,印證了地區發展的歷程,而新闢建的街道,則反映了城區發展的路向,從街道的闢建和歷史,可了解到澳門發展的歷程、去向和現況。

舊的街道雖然是一個發展歷史,但不一定已是過去式。當然;澳門現時不少曾盛極一時的街道,其輝煌日子已成過去,原因除在於時代環境的變遷外,政府有否著力活化亦是原由之一,當中十月初五街是最具『代表性』,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十月初五街仍是澳門最興旺的主要街道,其周邊街道亦然,以十月初五街為主軸的附近街道──草堆街、關前街、沙欄仔等街道,亦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十月初五街的沒落,繁盛不再後,亦變得蕭條,商貿街道的地位完全失去。與十月初五街相連的一些主要舊街道,雖然亦曾因十月初五街的沒落,有過一定的影響,但在社會發展下,繁盛依然,商貿地位無損,且仍是澳門街道的象徵,此條街道便是大眾最熟識,俗稱新馬路的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新馬路是於上世紀初闢建的,建今已百載,其闢建的歷史過程,亦與當時澳門的城區和商貿發展有關,當年澳門的主要商貿活動地區,是集中於現時新馬路中段的大街(又稱營地大街),澳門城區商貿活動的街道延伸,亦是由大街開始,伸展至草堆街、賣草地、關前街、十月初五街等多條舊街道,形成了澳門最早期的商貿區域,其後在新馬路闢建後,新馬路與上述多條街道幾連成一體的,但卻又有其獨特的發展,成為澳門最主要的商貿街道,更是『高檔次』的消費地區,至今仍在舊街道中『獨領風騷』。

因何指新馬路是舊街道中的『高檔次』街道,此點可從新馬路歷年來的發展可見一斑,新馬路在闢建後不久,不少高消費的商企便進駐,因為新馬路在建成後街道除現時的民政總署大樓、郵政總局大樓外,街上都是新的建築物,且是當時最西式和現代化的,新駐進的商企,與大街、十月初五街等街道的商店有很大的差別,因為該些商企所經營的,並非一般市民大眾消費的商品,而是面向高消費人士,包括金飾、高級時裝店、絲綢莊、酒店、西餐廳,其後又有賭場、娛樂場、歌舞廳等,將新馬路與十月初五街等舊街道,劃分了不同層次的商貿區。

不單是新馬路的本身,與新馬路連接的多條街道亦如是,成為高消費地區,當中最為突出的,是福隆新街、紅窗門街一區,此區昔年是澳門的『煙花之地』,雖然此區的紙醉金迷環境,早在新馬路闢建之前已形成,但亦因新馬路的開通而將該區帶得更繁盛,可說是因新馬路更熱鬧。

雖然時代的轉變,城市發展的變遷,會促使舊街道、舊城區由繁華轉變為冷清,十月初五街是最明顯的例子,似是不能改變的現實,但因何新馬路卻又例外,此便印證了街道發展是體現出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新馬路能在開通百年仍是澳門最繁盛的街道之一,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她是位處澳門舊城區最繁榮之地,且重要的建築物和地標都在新馬路,例如掌管著本澳民政事務的民政總署大樓(回歸前為市政廳),此建築物早在新馬路闢建前已存在,是當時澳葡政府市行政核心機關,幾乎任何大小事務規章都由市政廳審批,民眾辦理生、死、營生、經商等等事務都要在此大樓內辦理,至今其地位雖降,但仍是掌管民事的重要機構,促成新馬路在街道上的特殊地位,亦有助新馬路成為市區的中心點。

除民署大樓外,還有另一幢重要的建築文物在新馬路,便是民署大樓對面的郵政總局大樓,郵政總局在新馬路闢建前已在該區,並於一九三一年遷至上址,在百多年來,郵政總局依舊是最多人郵寄信件的中心點,加上澳門多間大銀行的總行、分行都設在新馬路區,讓新馬路能延續其在本澳的金融中心區地位。

既有政府重要辦公大樓,澳門主要金融企業多開在此,是新馬路可延續繁榮條件之一,另一主因是新馬路區內建築文物多,除民署大樓、郵政總局外,還有議事亭前地的仁慈堂,關帝廟三街會館,不遠處板樟堂前地的最古老教堂──聖母玫瑰堂,使該區成為澳門世遺城區的一部分,是澳門旅遊重要景點之一,故每日此處見人頭湧湧,在此情況下,新馬路焉能不旺盛,不論高、低檔次的商企又怎會撤走?

雖然新馬路極為興旺,但亦非全條馬路路段都如是,在跨過與十月初五街至內港的一小路段,便顯得冷清,因為此一路段正是缺乏上述的客觀因素條件,正正反映出街道與經濟結構併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