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交 事回顧
2012-12-10
一年 交 事回顧
前言民生無小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交通,今年可謂交出亮麗的成績單,事件鑊接鑊、二連三,精彩不間斷,絶無一樁小事,故特借年終前之一期,回顧這個今年花十億、明年花廿億的交通事務局治下大事,與大家好好溫故知新一番。
跨境貨運罷駛抗議撈過界
今年四月,約八十名跨境貨運司機發起集體罷駛、佔領蓮花口岸、慢駛遞信的行動,抗議持特別駕駛執照的中資機構司機撈過界、搶飯碗,要求取消相關執照,局長汪雲曾親到現場斡旋。
原定計劃三天的抗議行動,在第二天因「天氣惡劣」為由,決定提前中止,在慢駛到司長辦公室遞信不果,再改往政府總部遞信,隨後散去。
事後,當局曾展開跨部門執法行動,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安排了四次巡查行動,以截查及跟蹤方式成功檢查了四十六部重型貨車的駕駛者,包括三十七部兩地牌,錄得零違法違規。
至於由去年已展開的特駕照行政法規草案的修訂工作的,局長承諾草案年底進入立法程序,更於年中提出過文本部份內容,主要修訂是無限制一定為內地中資公司才能申請特別駕駛執照的概念,但目前仍無了期收集意見中。
黃東點評:
交通局曾在交諮會上提出特駕照修訂草案討論,結果惹來委員們的強烈反彈,當時是「前所未有地激烈是全體反對他的修訂案」,其建議特駕照不再局限於貨運,實為「自駕自由行」埋藏一道伏筆。
對於這魔鬼細節,或許只是小人之心,或許箇中並不簡單,故現階段不應輕易通過,而修訂案延期未能年底進立法程序,「延遲我覺得是好事來的,從成個城市的整體交通看」。
二百的士牌增發杯水車薪
今年三月,交通局以訪澳旅客大幅攀升,對的士服務需求也隨之而增大,故為回應公眾的出行需要,決定增加的士供應量,進行「經營的士客運業務執照」公開競投,發二百個八年期的士牌。發牌將分四批,每批五十個。當局預計首批發出期限為六至八月;第二批為七至九月;第三批為八至十月;最後一批為九至十一月。當事人發牌後需一個月內出車。
在一場解釋會上,與會者不滿當局訂出須符合歐四及2000CC排放的規定,令車種選擇少,而在場官員未能即時回應的表現更惹來反彈,有人中途離場以示抗議,有人更走到台前與交通局官員近距離理論,場面混亂。最終局方拒絕降低門檻,但修改行政法規,延長七天投標期,並承諾屆時會酌量延長出車的期限。結果共收二千一百七十二份投標書,中標價則由八十三萬至一百一十萬不等,較業界一直放風的高約一成。在特別的士服務方面,當局年初稱檢討中,並與宏益電召的士公司磋商續約問題,要求提供如走舊區、為傷殘人士等的士服務,但反遭對方興訟,釐清特別服務合約,因一直以來,合約主導權是在黃的公司上,非交局(或前身管理的民署)能說了算。至今在交通局發布訊息中,十月底有八部新的士可以投入營運,而與黃的公司的訴訟,也沒有任何跟進消息。
黃東點評:
就算兩百部同時推出,都解決不到市民的需要,可況還是逐步分階段地推出,這是抵鬧的。但即使加多一千部的士,他們還是不願意去舊區、不願意去接載長者弱勢,變相是零、沒增加,只會讓路面更加擠塞。
問題是政府無法控制的士運作,「你花那麼多時間研究來研究去,原來市民的批評不會減少,的士服務質量無提高,那你為咩呢?」若無政策誘因、獎罰機制,司機的心態「當然永遠都不願意接載這些人士,最好車車都是賭客」。
奇怪的是,政府都不會將的士納入作公共交通工具服務中去檢視,而是較偏向業界方面去考慮,「這樣就夠死了」。而黃的合約問題和特別的士計劃進展,完全沒有了下文,「真係無人知道,我們(交諮會)都不知道,這個好弊。」
電單車專道試行毀譽參半
四月十九日,一架載有女乘客的電單車雨天下在友誼大橋行駛,疑收掣不及撞向前車,女乘客倒地,被隨後的發財巴輾過頭部死亡;一週後,西灣橋發生拖頭車疑超車致轆碰到一輛綿羊仔,女騎士被輾至重傷,須截肢保命。
今年初接連發生涉及的電單車交通傷亡事故,外界矛頭直指向對電單車過橋安全問題多年不作為的交通局。飽受批評和壓力的當局終在五月宣布,在堅決不可開放下層作電單車專道的西灣大橋上,開闢一條電單車專道,無限期試行。
這條在兩邊方向最右側的專道方案,局方是考慮過去大橋上發生的電單車交通意外,多是由於電單車爬頭、切線或跟車太貼引起,而這是經綜合考慮安全系數與路權配置等不同因素,是安全性較高及影響較低的方案。
與專道同一時間作可行性研究的,還包括禁止輕型電單車行駛友誼大橋、禁止所有電單車搭載乘客過橋、降低友誼大橋的最高限速等不同方案,但當局以「此舉有可能影響部份駕駛者的路權」,需聽取各方意見,暫晾曬在一旁。
專道試行以來,毀譽參半,而交通廳公布的專道內交通事故中未有重大傷亡。唯一旦發生意外,只有一條車道的專道會即時癱瘓,造出一條長長的電單車塞車專道來,更曾引發大橋視頻「避拍」、「黑屏」的疑雲出來。
黃東點評:
黃東說,電單車專道無可否認是在民間強烈批評下出台,至今已試行一段時間,要求交通局講誠信,公布試行結果,不要再像新馬路公交專道般,「試行就試到無了期,結果就定了下來,長期推出、長效機制」。
由於未有任何專道的具體數據,也不知道究竟其試行成效如何,故不想妄下判斷,這條專道應該是取消還是繼續推行。
三巴加服務費被逼凍結
今年以來,維澳蓮運巴士頻頻出事,一月在漁翁街超電單車發生碰撞,女騎士捲入車底輾爆頭亡,現已被控過失殺人;二月舊法院前班馬線上把違規過馬路的老翁撞至命危;三月北京街老婆婆下巴士時失足倒地,被該巴士後輪輾過雙腿須截肢……;還有八月的巴士夾站長的自製人肉三文治;十一月的車長乘客互毆等,不勝枚舉。
就在大眾對新巴士服務「媽媽」聲的時空背景下,六月爆出三間巴士公司在承包新巴士服務模式不足一年下,竟已在四月提出增加服務費申請,最高加幅為六成,而交通局更證實已完成審批程序,劃一加兩成三。
事件曝光後,外界嘩然,增加服務費一事竟無知會、無諮詢,黑箱鬼崇進行。汪局一度回避這樣的問題:「一間公司的巴士,撞死人、撞傷人,脫班、服務差,竟然運作不足一年,也可獲得大幅增加服務費,你是否覺得很不公道?」
面對外界的反彈,汪局、劉司先後站出來回應,稱可以檢討機制,改善服務質素,加強監管,提升透明度云云,但在加費一事的立場上,絕對是要尊重這被戲稱為「不平等合約」的合約精神,拒絕撤回。
事件近半個月仍未平息,為免持續向上燃燒,最終在七月十五反巴士加費遊行前夕,兩人亦先後宣布暫緩三間巴士公司調升服務費的行政程序,到三巴能按計劃改善服務為止。加費一事就此凍結至今。
黃東點評:
給人感覺好明顯是一種利益輸送,太過直接了,加費亦應如官員職效評審一樣。這不是阻止或反對任何加費,而是要加得其所,「起碼到目前為止,我還是覺得,三間巴士公司都未應該是可以加價。」
加費是否三間劃一加也是一大問題,以維運為例,如斯「民怨沸騰」的表現若然會獲同一樣的加幅,只會失去了激勵的效果,給其他巴士公司覺得無須多作改善也可以,服務情況就只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雖然的而且確有一間、半間的服務尚算可以,但是一間巴士公司累全家,「整體(巴士服務)觀感上面是下跌了的,所以我覺得暫停給他們加價應該是持續。」而當初巴士公司投標時就應該明白要承擔市場風險,沒有穩賺不蝕、保你有賺的道理,「無人迫你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