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絃歌再響時
2013-05-27
城市發展下,不少具集體回憶的建築物,因未被列入文物保護清單內,避不過時代的巨輪而被清拆。具意義或歷史價值的建築物的消失,不單令人為之惋惜,所代表該年代的東西的文化,亦會隨之被遺忘。 珠三角地區粵劇盛行,以香港、廣州的粵劇發展較具規模和歷史,但澳門,在二戰時期,曾是不少廣東地區粵劇名伶的逃避戰火的避風塘,不少粵劇老倌小生,曾在澳門踏台板,所演出的場地,便是清平戲院。
搶救被人遺忘的歷史 清平戲院自一九九二年八月結業後,過去二十年曾被空置,甚至淪為貨倉、停車場,這所百多年前是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劇院,雖在建築風格上談不上特別,但所包含的,是深厚的文化意義,包含著澳門過去在文化藝術及粵劇的發展足跡。 近期,有團體正式公布,已向清平戲院業權人取得長期租約,租下清平戲院三十年,現正進行修葺,將之打造成文化綜合體,讓這座歷史古建築得以重生,讓上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得以保存,並延續下去。
結業二十年後竟獲重生 四月二十四日,清平文化中心有限公司和文化局正式向傳媒公布清平戲院的發展計劃,將荒廢二十年,被嚴重破壞的清平戲院重修,使之重新為市民、旅客、粵劇團體等服務。 自一九九二年八月業後,由於業權及當時經濟環境,清平戲院便被空置,又做過貨倉,二零零七年被用作為停車場。停業二十年,加上被兩度改變用途,戲院內的座椅、銀幕、舞台,已不復存在。幸好,戲院仍倖存當年戲院內的座位行號及二樓觀眾席。 由於清平戲院於一八七零年興建時,設計主要是專供上演粵劇,設計為圓桶形,戲台以外,三方為座椅,為仿古劇院設計,是當時華南地區第一家大戲院。據老一輩人記憶,當時戲院內設有宿舍,供來澳演出的戲班休息、練曲。一八七五年啟用後,一直以上演粵劇為主,一九二五年始放映首部電影。 隨著戲院的功能轉變,戲院內的結構亦有所改動,但文化局表示,歷史資料不多,已難翻查到初設計時的原來面貌。可知的是當時設有包廂。最後一次改建,係於一九七零年,使擁有約一千座位,具相當規模。
重修力保原有風貌風格 一百三十八年來,戲院經過改建、改業,加上空置二十年,內部早已殘破不堪,據負責重建的清平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表示,接收清平戲院時,當時建築物的狀況十分差,二樓部份鋼筋外露、內部部份橫梁被白蟻蛀食,舞台和後台已被清拆,殘破不堪。重修工程兩、三個月後,經過一系列的加固工程,戲院內部結構已復安全,過往被白蟻蛀食嚴重的閣樓部份被重修,在文化局指令下,橫梁設計被保存下來,二樓觀眾席下的橫梁亦已修好,此外,還計劃將戲院內的木窗按原有風格修復,盡量保持原有風貌和當時的風格。 獲得文化局的支持和技師指導,清平戲院的修葺和修復工作正展開當中,預計六個月後,建築物的硬件基本可以完成,就餘下舞台燈光、音響設置部份。
打造為文化藝廊 清平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的清平戲院修復計劃,包括將之設為粵劇展示館,展出過去在清平戲院演出過的粵戲名伶用品、戲服等,還會設有舞台,供粵劇和文化藝術團體租用演出,又加設活動座位和可以投放電影,以非牟利團體方式運作,讓上十九及二十世紀的粵劇界黃金舞台能重現澳門,讓市民,旅客都增加對清平戲院的認識,尤其認識澳門在粵劇發展史上所佔的地位,現時,已搜集了部份戲院昔日所擺放的名人題字、鏡框等物品。到時,既可為現有粵劇和文化藝術團體提供表演和彩排場地,又可成為文化萌芽基地,使清平戲院重新注入生命力,延續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