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一曲清平調
2013-05-27
位於清平直街二十三號的清平戲院,是粵港澳地區最早開辦的戲院,於一八七零年十月動工,施工兩年,經過三年裝修,終於一八七五年落成並啟用。清平戲院是由當時富紳王祿和王棣父子興建。一八六六年,王氏父子發展福隆新街,當時澳督蘇沙(Antómio Sérgio de Sousa)提出,興建戲院帶旺該區。王氏父子便於一八七零年正式動工興建清平戲院。 前後經歷五年,清平戲院最終於一八七五年啟用,開業當日,正值是王祿壽辰,王棣為父親安排廣州「永豐年第一班」來澳,在清平戲院上演首場《香花山大賀壽》,為父親賀壽之餘,亦成為了清平戲院開業的第一幕戲。王氏父子並於戲院內設宴招待來賓,熱鬧非凡。 「清平戲院」的命名,係寓意娛樂清平,夜夜笙歌。戲院開業後,果真帶旺了福隆街一帶。 福隆新街是上世紀初澳門最繁榮的商業活動集結地之一,附近的清平直街、宜安街、福榮里被喻為當年紙醉金迷之地。福榮里、蓬萊新巷、清和里等又是上世紀初著名的紅燈區。可惜自九十年代沒落後,該區人流及商業活動已一落千丈,往日繁華景象不再。 清平戲院原建築設計中,內部格調為圓桶形仿古劇院,一方戲台,三方為座位的設計,專供上演粵劇,上、下兩層設計,樓上為包廂或頭等席,合共有超過一千三百個座位,是當時最具規模的戲院,亦是民間主要的活動場所,曾舉辦多項大型活動。 清平戲院曾是粵劇表演的重要場地,同樣亦是珠三角地區不少粵劇名伶在二戰時期逃避戰火的地方。二戰期間,不少廣州著名粵劇在澳門表演,令澳門在近代粵劇史發展中佔有一個歷史位置。戲院也孕育了不少近代的粵劇名伶,如千里駒、譚蘭卿、馬師曾、廖俠懷、白玉堂、靚少佳、白駒榮、何非凡、李鴻安、顏思莊、麥炳榮、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馬師曾、紅線女等均有在清平戲院踏過台板,吸引本地市民入場外,也吸引不少香港的戲迷專程來澳欣賞。隨著二戰結束,周邊經濟發展,粵團離澳,往廣州或香港發展,清平戲院的粵劇搖籃角色才慢慢沒落。 由一九二五年開始,被王氏子孫組成的合和公司正式改建為戲院,首部播放的電影是默片《白姊妹》。播放電影之餘,亦保留戲台,供演出大戲,六、七十年代,除了粵劇外,亦有不少香港及澳門的流行歌手、樂隊在此舉辦音樂會,是上一代、甚至上幾代澳門人的主要娛樂場所,是不少澳門人集體回憶的所在。 清平戲院敵不過時代淘汰,無奈於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結業,結業前,曾一度淪為專播放色情電影的場所。經歷近一百四十年的時代洗禮,由粵劇舞台、戲院、貨倉、停車場,清平戲院四個大字仍然屹立不倒,保留在戲院的外牆, 成為歷史的見證。 本澳歷史上共出現二十九所戲院,僅幾間經營至今,不少人熟悉的新馬路地標之一,平安戲院,如今亦成為了商鋪,上世紀的東方戲院、域多利戲院、百老匯戲院等早已隨著結業而被人所遺忘。清平的重生,相信可以令人回憶起粵劇、舊澳門,還可以令部份人回憶起澳門的戲院業繁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