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金抨氹仔工程反覆掘路擾民

2013-06-26

隨著輕軌初期工程的展開、路氹車隧工程等各種交通設施工程陸續上馬,連同區內多項大型工程,氹仔舊區及路氹城變成『大地盤』,不停的掘路、交通改道,給區內交通帶來巨大壓力,更給居民生活和商戶營商造成困擾。     最近有氹仔舊區居民反映,告利雅施利華街、施督憲正街、飛能便度街在過去兩年內,反反覆覆進行了六七次道路整治、渠務工程,出現一個工程剛完工,又在同一地段進行另一個工程,最近又進行為期30天的街渠接駁、管道鋪設工程,作為進入氹仔舊區的主幹道,不斷長時間封路改道,造成區內交通不便,道路沿線的商戶一年內有六七個月無法營業,區內居民、商戶怨聲載道。 過去澳門用『三星掘爛地』來形容路面掘了又鋪、鋪了又掘,掘路工程無統籌、無規劃的現象,直到市政廳建立了一個掘路通報機制、後來特區政府又成立了『道路工程協調小組』, 道路輪流掘的現象才有所減少,但是,現在『三星掘爛地』現象似乎又轉頭重來。 為此,本人提出如下質詢: 1. 2009年,由交通局、工務局、運建辦及民署組成的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曾承諾不只協調本澳的基建、輕軌及市政等大型道路工程,還會協調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及澳門電訊公司,盡可能在工程期間同時鋪設及預埋管線等工作,嚴格遵守兩年內不重複開挖路面的規定。『兩年內不重複開挖路面』,用於現在很多的道路工程上都是空談,上述施督憲正街一帶反覆掘路就是一例。道路工程協調小組如何發揮統籌、協調作用? 2.當局曾提出氹仔舊區優化計劃,希望藉此提升氹仔舊城區居住和營商環境,但是,施督憲正街、飛能便度街一帶,由於隔三差五掘路,商戶深受困擾,只能慘淡經營,這與有關優化計劃的發展方向相反。政府有何對策減少無序、重複的掘路工程?爲了維持區內的營商環境,若非緊急施工項目,可否避開營商旺季再施工? 3. 澳門回歸13年來,氹仔的發展一日千里,豪華酒店、高樓拔地而起,人口也由回歸前的萬餘人上升到近十萬,氹仔舊區的地下渠網等設施卻改變有限。如果每次維修地下設施,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未從長遠的發展需求全面檢視地下設施的容量,反覆掘路事件仍然會不斷發生。除了關注地上設施的變化,當局有否同樣關注地下設施的配套和擴容?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議員                                                    陳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