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多管齊下治水

2013-07-04

【本報訊】本澳今年剛踏入雨季,已有多次水浸,過去甚少出現水浸的區域,例如?仔柯維納馬路近幾場暴雨期間,幾乎都受水浸困擾,多名議員批評政府對解決水浸問題欠缺前瞻性,又促請政府主動檢查渠網。 今年第一場水浸出現於五月八日傍晚一場大雨,部份區域,例如近關閘的行車隧道,水深幾乎淹沒一輛輕型私家車,氹仔柯維納馬路及舊城區近幾場暴雨期間,都有受水浸困擾,商戶、市民及車主叫苦連天。政府隨後啟動了統籌機制,處理水浸問題。議員關翠杏、區錦新及數名議員都提出,政府近年投放了不少資源改善水下道及排水,但暴雨竟令渠網不堪一擊,區錦新批評,工程過後,看不到工程初期成效,但水浸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 關翠杏批評,對於水浸成因及問題,各部門竟互推責任,各有說法,實難令公眾相信有關部門會認真徹查原因和問題所在,對此,政府高層有必要高度重視,責成權責部門聯合查究原因,檢討渠網建造對排洪能力的設計要求是否具前瞻性,以及改善警報系統,為雨季和颱風季節作好準備。 陳偉智希望,氣象局與教青局能緊密配合,作好預報,以免影響學童上學。他並指出,下環街為改善水浸設了泵房,但為何不能發揮作用?對於因為都市化發展而面對的改變,應更有前?性作好規則。亦有議員提出,希望政府做好預報系統,例如將接收訊息的對象由商戶擴大至市民,更準確公布未來天氣預測,以及重新設立暴雨級別等,令市民提前準備,而不是事後再公佈,亦要確保渠網暢通。 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表示,五月八日和二十二日這兩次暴雨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雨量,成為引致水浸的其之一個原因。對於暴雨等惡劣天氣,政府有一套既定的對應機制,從發布信息、採取措施到跨部門聯動等,藉以減少對社會的影響。為優化現行措施,加強訊息的發放及提高安全性,氣象局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在香港增設一台服務器,現正在測試中,將提供手機氣象網頁服務;第二,氣象局的氣象APPS正在測試階段,預計今個月內可推出試運行;第三,氣象局在網頁中增加未來天氣狀況提示,包括大驟雨資訊,預計在八月內推出試運行。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提高訊息的透明度,有助市民應對惡劣天氣。 在暴雨預報方面,他指,氣象局會加強發布資訊,包括提前通知相關部門,並在互聯網上發布,使各部門及居民能盡早做好各種預防與應對措施;為逐步解決水浸問題,提升本澳下水道整體的排水能力,多年來政府不斷改造舊區下水道管網,包括改鋪分流式下水道,分開雨水渠及家居污水渠以加快雨水排放;在出海口附近增設泵房,抽走雨水;增建大型的蓄水涵管,將松山山體的雨水分流,避免流向低窪地區。經過多年努力,本澳的水浸情況初步得到整治。此外,政府亦開展了水浸預報機制,於全澳設置多個監測站以監測水浸及潮汐情況,所錄得數據將會即時傳送至相關部門,以作部署和發放訊息之用。 劉仕堯續指,短期方面,計劃在本澳多個地點增設八個水位監測站,分布於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部分設於水浸黑點。新增監測站除可監測水位外,亦增設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和降雨量等用途。政府同時加快氹仔柯維納大馬路至東亞運大馬路的下水道擴容工程之興建進度,該工程正進行中,爭取今年內完工,藉以強化區內的排水能力。中長期方面,政府除會總結及分析近幾次大雨的情況,聘請專業的顧問公司,就未來全澳下水道管網進行評估,開展擴容和分流工程,由於今年暴雨期間引致不同區域出現水浸,政府將強化檢視下水道的排水能力。 工務局副局長劉振滄表示,工務局短期內或已於氹仔啟動多項工程,包括柯維納馬路、小潭山等,提升氹仔的排洪量。澳門方便,將會增加賈伯樂提督街地下排水道分流,提升高士德地下排水道排水量,以及再完善關閘下水道擴容工程。 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表示,由於過去將暴雨分級制度被指令學童上學造成混亂,故取消了暴雨分級制度,是否有需要再設暴兩分級制度,他認為需要社會共識。另對於預報系統,他指,澳門是以預報作機制,將會考慮如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