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積極防範登革熱

2013-07-26

【特訊】東南亞多國的疫情比往年嚴重,而鄰近的廣東省中山巿已出現疫情,病例超過六十例。衛生局將持續採取一系列措施,預防和控制登革熱在澳門出現及傳播。 1. 加強衛生黑點的巡查,加快社區衛生黑點的處理。對嚴重的地方,將取消預先通知佔有人的程序,直接安排相關部門清理。為降低病媒蚊密度,衛生局已聘請臨時工人,增加對蚊患區域化學滅蚊的頻率至現時的二倍; 2. 為提高醫務人員對登革熱診治能力,衛生局將每月一次,向全澳醫務人員發放短訊,提醒醫務人員留意登革熱病人。同時,衛生局將在近期舉辦講座,加強醫務人員對登革熱表現的認識,及早診斷,及早發現疫情,及早採取控制措施; 3. 衛生局會密切留意鄰近地區的疫情,及時通報,並及時對懷疑病例進行調查及病人居住活動地點進行化學滅蚊; 4. 衛生局將根據既定的應變計劃,作出充分準備。一旦出現疫情,會採取聯合行動,迅速控制疫情; 5. 持續組織和推動各種宣傳活動,並通過電視,電台和報紙廣告,以及海報、單張和橫額等,推動社區組織和全體巿民積極參與防控登革熱,使巿民自覺清除家居內外的積水孳生源,並注意個人保護,懷疑感染的病人及早就診,有關活動詳情稍後公佈; 6. 在機場、碼頭和陸路口岸張貼海報,放置宣傳單張,以及向在登革熱流行地區的旅行的巿民發送宣傳短訊等,減少外遊巿民感染風險,並提醒他們在感染後及時就診。 衛生局強調,化學滅蚊等措施的藥物對人畜無害,請市民不必擔心。另外,由於小型容器的積水是最適合白紋伊蚊的孳生源,全體居民的共同參與是登革熱防控成功的關鍵。衛生局再次呼籲巿民,注意家居和場所內外的小型積水,特別是花瓶、花盆底等器皿內的積水。 衛生局亦呼籲巿民,前往登革熱流行的地區時,應在有防蚊設施的地方住宿,外出時應著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外露處擦上防蚊劑。在本澳,如居住或活動地方多蚊,亦應採取各項防蚊措施,如安裝紗窗,使用蚊香及外出時應著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外露處擦上防蚊劑。白紋伊蚊喜在清晨及傍晚活動,因此在這段時間到多蚊的地方活動時應特別留意。 登革熱是以人為傳染源、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疾病。病人一般在蚊蟲叮咬後三到十四天內發病。主要症狀包括突發高熱,以及劇烈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疼痛等,部分病人還會出現皮疹等症狀。衛生局呼籲巿民,如出現類似的症狀,特別是由登革熱流行的地區回澳後,應及時就醫,並將自己的旅行史告知醫生;而醫務人員如懷疑病人患上登革熱,即使已經痊癒,亦應安排病人抽血檢測或將病人轉往可進行抽血檢測登革熱的醫療機構。大部分登革熱病人可自行痊癒,但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嚴重的出血或休克等併發症,故不應輕視,但也不必過份恐慌。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病毒,可能稍微增加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徵的機率。  

市民應正確選用防蚊劑 巿面上的防蚊劑(俗稱蚊怕水)林林種種,效果不一。衛生局建議巿民選用經科學研究確認,安全有效的產品並正確使用。 衛生局表示,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科學文獻證明具有有效預防蚊傳疾病的防蚊劑只有四種,即避蚊胺(DEET)、埃卡瑞丁(Icaridin,別名派卡瑞丁Picaridin,KBR 3023)、檸檬桉油(Oil of lemon eucalyptus 或 PMD)及IR3535,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是避蚊胺(DEET),避蚊胺是被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為最有效的防蚊劑。含六‧六五%避蚊胺的產品防止蚊子叮咬的時間大約為二小時,含二十 %避蚊胺的產品防止蚊子叮咬的時間大約為四小時。 大量的避蚊胺(DEET)是具有一定毒性,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多次對避蚊胺的毒性作綜合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只要根據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避蚊胺仍是十分安全和有效的防蚊劑。 衛生局建議市民使用含避蚊胺的防蚊劑時,注意以下事項: 一定要遵循產品標籤上的說明; 塗在外露皮膚或衣服上,不要將驅蚊劑塗在衣服內面; 不要在傷口或發炎的皮膚上使用防蚊劑; 回到室內後,要用肥皂水沖洗用過防蚊劑的皮膚; 不要在封閉區域內噴灑霧狀或抽吸式防蚊劑; 不要將霧狀或抽吸式防蚊劑直接用到臉上。應該噴灑在手上,然後小心地擦在臉上,但不要接觸到眼睛與嘴巴。 給兒童使用防蚊劑時應注意: 一定要遵循產品標籤上的建議; 建議兒童使用避蚊胺濃度低於10%的防蚊劑; 成人為兒童噴灑防蚊劑時,應先塗在成人的手上,然後再給兒童擦拭。不要擦拭在兒童的眼睛與嘴上,在耳朵周圍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