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關思古看今

2013-08-23

「中越情誼深,同志加兄弟」。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越戰時,周恩來形容中、越兩國的關係。中方更將當時源源不斷把人員及物資送向越南的主要海關「鎮南關」改名為「友誼關」,以加深中、越雙方的「親蜜」關係。越戰結束,中方減少了對越南的大量「輸血」,越南仔即顯得沒有那麼友誼了,倒轉槍頭,直至觸怒鄧小平,實行自衛還擊戰,教訓了「反骨仔」一頓,越方才稍為「檢點」一些,筆者日前走訪了「友誼關」,看到陳毅親書的友誼關關牌匾,看看現今的發展,想想歷史的變遷,不禁唏噓,失笑起來。  

莽莽青山‧矗立雄關 「友誼關」鎮守於中、越邊境廣西南邊憑祥市的山隘中,兩旁為高約五百公尺高的山崗,夾著中間闊約一百米的通道。關樓為一半中式古城樓,佔地約一百八十平方公尺,關樓基座由大塊四方麻石砌成。樓高四層,上三層為半西式磚木結構建築。關樓底座為一,圓管型中式門樓通道。整幢樓氣勢雄壯,固若金湯。坐於高崗,鎮守南方,故明朝以來,該關名原「鎮南關」。 據「友誼關」二樓展覽廳介紹,二千多年前,漢代已開始在此設關,鎮守南粵,直至明朝,才大興土木,建設關樓,成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更與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相揮映,一北一南,成為天下第二關。更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與外國接界的雄關。  

鎮南關幾段史歌 「鎮南關」在數百年歲月中,曾有數段震驚中外的歷史,首次輝煌史發生於一八八五年,當時清朝名將馮子材,率領黑旗軍在關內隘中伏擊犯境法國軍,以長矛大長戰勝洋槍火炮,在近百年清朝禦敵史中,首次戰勝西方現代化軍隊,洗擦了清兵每戰皆輸之宿命,震驚西方世界。 第二次出名歷史則與孫中山有關,中山先生與黃興於一九零七年,在廣西發動反清的「鎮南關起義」,並親手點火成功打響第一炮,是孫先生一生數十年革命活動中,唯一次參與指揮的軍事活動,這一炮,亦給孫中山先生增了一個外號「孫大炮」,展覽廳中,還陳列出「孫大炮」當年戴過的「喼帽」。 「鎮南關」第三次著名歷史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解放軍佔領了城樓,宣佈廣全城解放,亦昭示新中國疆土伸展至越南邊境,但關樓名稱仍沿用「鎮南關」。至五三年,改名為睦南關。六五年,因當時越戰形勢,外交部長及開國元帥陳毅親自題字關名牌匾,改名為「友誼關」,由軍中名將羅瑞興主持命名揭片儀式,越共元首胡志明更在關樓上,與中國國家領導人聚首,共顯「友誼」。 「友誼關」城樓兩旁,為一倚角山崗,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兩邊山頂均設有炮台,遺下百多年前德國克虜伯大炮,炮身仍光鮮明亮,看來功能仍好,在清朝時代鎮南關已擁有當時現代化大炮,可見朝廷對鎮南關之重視。亦顯出鎮南關對國防之重要。 筆者所見,在「友誼關」前,數年前進行了大規模擴展工程,於零六年興建了一座現代化出入境海關大樓,規模之大,媲美拱北關,在新關樓前,更開闢有可停泊數十輛大型貨櫃車停車場,在並非貨運高峰時節,筆者所見,經常停泊在此的貨櫃車,已達十多輛所見,而川流新舊關樓的中、越遊客,連綿不斷。 經過數百年的變遷,鎮南關由國防要塞,發展至今,成為旅遊貿易要地,每年進出該關的貨物,達數十億。來往遊客,年近百萬。  

今日風景殊 筆者細看舊「鎮南關」樓及新海關大樓之分別,更看看川流不息的遊客及客貨運車隊,忽然省悟,古關樓由「鎮南」改成「友誼」之真諦,因「鎮南」,主含意為軍事要塞,發展經濟,貿易,旅遊,則需要「友誼」!              廣西系列之旅之二,由鎮南至友誼                           ‧楊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