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寫自然 年青劇場人透過工作坊及演出領略自然為何物

2013-10-14

第四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另一部作品為《身寫自然》,為以文本為主導的作品。參與創作的較為年青劇場人,在演出之前,「足跡」邀請了王緒昂(土匪)、吳明益兩位來自台灣的導師主持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分別於七至九月期間進行「自然體驗」、「自然書寫」工作坊,同時於十月舉行有關的展演。「足跡」創辦人莫兆忠及盧頌寧亦主持「環境劇場工作坊」,學員從不同方式,領略自然是什麼一回事。  《身寫自然》創作指導莫兆忠談及學員學習工作坊時指出:關於自然,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透過體驗自然,讓參與者躺在草地及石屎地,區分兩者的不同;一大班人閉上眼睛,手牽手從沙灘岸邊,去感受海洋,打開人的感官,教人從新認識這些自然環境。他認為,人在很多時候,對大自然環境有點自以為是,要打開各感官才會感受到環境是怎樣。透過寫作提煉對大自然的了解,這不是懂了「綠草如茵、碧海藍天」等字才叫懂得自然是什麼。    他續指,各類的工作坊是讓參加者重新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社會的主流價值應該是:「人主宰世界,人定勝天,要改變生活環境。」他認為,相反是人要改變生活,來配合環境。即要如何與非人工化的環境找連結點,這是他現在思考的問題。他解釋道:「在超市買菜及吃自己種的菜是有分別的。現在是找尋生命的源頭在哪裡?」在劇場創作,其功能是思考及了解世界的方式,這需不斷思考,很多時人們都生活在不真實的世界,而劇場又是建構於不真實。在這個「雙重失真」的環境,劇場仍需不斷思考人與真實的關係。雖然,自然的主題很深奧,很多澳門人缺乏對自然的體驗。但認為這些工作坊能讓人產生對自然的無知,才會打開一小小窗戶,去發現外面的世界。  

自然是公園=郊外,是森林和野獸?    獲何東圖書館的邀請,演出可於館內舉行。有參與工作坊及演出的劉雅雯表示,在演出時會表演自己騎單車及種植的經歷。她續指:是次創作出發點主要談及環境的改變,在演出過程中常會思考什麼是大自然?如以往在公園騎單車,一直認為公園等於郊外的概念。在種滿植物的花園,儼如一個大自然,而現在則認為大眾所認知的自然,只是為城市空間中呈現的自然,她期望作品可以帶出個人與在被創造出來的環境的關係。   另一位參與創作者莫群莊向記者談及其作品。她的是講及她兒時在木廠的經歷。因她兒時在木廠長大,地上鋪滿石頭。下雨時,石頭隙縫間形成小水窪,於是放紙船郤遭石頭阻擋。她指出,這個演出需要寫作文字,導師要她把視點設為這顆石頭,去感受車輛的重量、紙船及雨水的重量。她坦言,自己很少書寫,透過書寫可以了解不同物件身處自然的角色。她會思考石頭由她未出世便一直存在,可能直至木廠清拆時才被搬走。當投入了不同角色,便會去了解他們如何與自然共存。以往她有錯覺,覺得自然距離自己很遠,是從書本中幻想出來的,有森林,有野獸,現在則認為自然其實並不遠,是空氣、天空、太陽、雨水等習以為常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