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潮閘高度縮水

僅高天鴿7厘米?傳新協會促政府解釋

2019-04-20

官方內港擋潮閘鳥瞰示意圖

傳新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與副理事長甄慶悅

擋潮閘高度單位換算圖(協會提供)

【本報訊】號稱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的內港擋潮閘環評首階段前日結束,傳新澳門協會指出,當中設計的最高潮位高程為海拔3.85米,換算即潮高5.65米,較政府過去提出的5.8米「縮水」,比造成傷亡的天鴿只多0.07米,質疑這樣標準能否應付日趨嚴重的風暴潮,促請當局清楚交代擋潮閘資訊。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天鴿後已提出內港擋潮閘可抵潮高5.8米,但環評公示資訊中則為海拔3.85米,若換回潮高實為5.65米,其計量單位改變令公眾混亂難以比較,更重要的是閘矮了0.15米,但當局並沒任何解釋和交代。

林宇滔指出,內港擋潮閘政府早在天鴿前的一五年提出,在當時歷史最高、九三年的貝姬(潮高4.78米)及○八年的黑格比(潮高4.63米)基礎下,方案同樣是二百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建議擋潮高度為潮高5.6米。

天鴿後政府官員曾宣稱會調整方案高度,結果是提高0.05米。林宇滔問,為何經歷兩年內天鴿和山竹兩個逾5米高的風暴潮後,同樣是二百年一遇設計的擋潮閘,為何僅較舊的調高0.05米?為何閘高與歷史最高潮位戶所留餘量由0.82米大減至新的0.07米?

「究竟點解得出5.65米?佢冇任何的交代。點解唔起高啲呢?係起唔到還是怎樣?亦冇交代」林宇滔認為,有關方面應釋出數據去說服公眾,還是在迴避公眾的質疑、不敢回應,才「無回應、零數據」。

林宇滔強調,他們並非這方面專業人士,但閘高「返咗轉頭」等疑問政府顯然需要向大眾解釋,而且在全球暖化下,風暴潮將越趨強烈,閘的緩衝空間理應要越來越高,為何結果卻是不加反減。他們認為,現高度實非常不足。

林提醒,山竹風暴潮高為5.21米,專家已指其時屬低潮位,若發生在每日最高潮位甚或天文大潮時,潮高至少高多1米,意味這個擬年底開前期工程、工期四年的擋潮閘是擋不了,且當潮水越閘,其衝擊力會較沒有閘時更大。

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理據,以至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佈公,令人不解,其堅持選擇不與公眾討論或釋出更多訊息,態度甚為惡劣。

另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風暴潮影響,他們亦促政府也交代說明治水方案和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