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201號

2019年07月29日

星期一

騎樓‧

‧‧‧ 說事

2019-07-29

新加坡史學家陳煜稱騎樓建築與民眾生活有很大關聯

台北大同區的騎樓通道管理頗佳少見泊上電單車

台灣的騎樓建築頗受日治時期文化影響

新馬路的騎樓多連貫接通

台北艋舺舊區樓宇多有騎樓

馬來西亞騎樓建築受英殖民影響

店屋式騎樓有利業主營商

拱形騎樓是澳門舊建築的一大特色

馬來西亞舊區建築物多有騎樓

澳門一些舊區樓宇,仍然見有『騎樓』建築,例如河邊新街與新馬路區,『騎樓』在澳門是典型的舊式建築一種,這類舊建築物是城市建設文化發展的一部分,而『騎樓』並非澳門獨有,在東南亞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和澳門,以及中國華南地區,都見有『騎樓』的建築,只是名稱上有些不同。早前,澳門遺產學會舉辦了一個名為『騎樓建築的文化與保護』講座,讓大眾能對『騎樓』建築的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建築文化與保護

是次講座主辦單位邀得新加坡史學家/建築師/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陳煜博士,主講有關華南騎樓與南洋店屋的演變,以及保護和再利用的情況。陳博士指出,對於騎樓的定義,人們有不同的認知和認識,澳門的騎樓,很多屬嶺南建築,也有西方式的長廊騎樓,由南灣到內港一帶,可見上述這些騎樓的建築,而在華南地區的騎樓,與澳門有所不同,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騎樓,一般分為『店屋』式騎樓和歐洲柱廊式建築騎樓。

與民眾生活有關聯

陳煜博士稱,『騎樓』的建築,與民眾生活有一定關聯,亦與地方環境、文化有關,早見於清明上河圖,就有類似『店屋』式的騎樓,日本亦流行前店後居式的店屋,中國江南地區也有很多建築物是有店屋式的騎樓,中國的騎樓建築,多在華南地區一帶,中國北方地區是不流行騎樓的,此與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因為北方天氣冷,至於江南地區,雖然亦有騎樓建築,但不普遍。

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騎樓建築,其歷史文化與英、荷殖民有關,英、荷在殖民時期將他們的城市規劃帶來,於一八二六年,英政府在馬來西亞進行了有關殖民地規劃的評估規章,在馬來西亞地區買地建屋,要留有公共空間,給與公共使用,因此形成日後有騎樓建築,而早在一八二二年時已規定,每幢房子都要有一定深度的走廊,作為街道兩側的保持開放,且是連續式、有蓋的通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騎樓建築,從此興起,至一九九三年,馬來西亞政府規定,『所有磚砌瓦造房屋需要統一的外觀,帶有一定深度的走廊,在街道兩側形成開敞的連續通道』。

『五腳基』店屋星馬特色

馬來西亞華人對『騎樓』的統稱為『五腳基』,『五腳基』騎樓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稱為『店屋』,亦即店屋式的騎樓,而此與華人移民有關,很多華人在移居新、馬後,都會有營商開店做生意,故此不少華人聚居地都有店屋,店屋的界定是大屋下有通道可行人,而建築物的業主亦可在上述地方所開的店舖前騎樓,擺放銷售商品,利用空間作為商業行為,因而稱『店屋』。

店屋與與柱廓式騎樓的最大分別,是柱廓式騎樓的建設,源自西方的大宅式建築(例如新馬路大西洋銀行舊樓層),南洋人稱之為歐洲式的店屋。而曾受荷蘭殖民管治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地區,亦可見很多騎樓建築,此等騎樓建築物,則受荷蘭文化影響,有少許差別,例如『小印度』地區的商舖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