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237號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月餅市場反映時代變遷

2019-09-09

七十一年前的月餅價單紙反映昔日月餅售價昂貴

談中秋節,當然不能少了賀節的主角──月餅。在中秋節習俗中,食月餅是最普遍,食月餅習俗唐代已有,至明朝在民間廣泛盛行,傳說在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討伐匈奴得勝,於八月十五凱旋歸,當時有吐魯番商人向唐皇獻圓餅祝捷,人稱之為『胡餅』,至唐明皇與楊貴妃賞月時食圓餅,楊貴妃仰望皎月,隨口說出『月餅』,從此中秋賞月食品月餅開始在民間流傳。

而食月餅習俗廣泛於民間,傳與『月餅起義』故事有關。時值元朝,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殘暴苛政,各處反抗活動紛現,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嚴密,難傳遞消息,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命屬下把『八月十五起義殺韃子』的字條藏在月餅中,人們買了月餅回家,發現字條,將消息傳到各地義軍,到了八月十五當天,齊齊響應起義,卒將元朝推翻,是為『朱元璋月餅起義』故事,此後;中秋節食月餅習俗廣泛。

月餅故事唐起明盛

食月餅既是中秋節習俗,當然不能少,但在上世紀中,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夠輕易買月餅過節,當時有流行句語──『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對月嘻哈笑,有人對月倍憂愁,有錢人家食月餅,無錢人家吃芋頭』。

五、六十年代,澳門華人社區非常重視中秋節,賀禮活動工作由農曆七月下旬開始,富有人家及早到著名餅家、酒家、茶樓購買月餅,如家境一般者,便會到八月十至十三日才買月餅及應節物品。昔日中秋節期間,月餅銷售對餅家的經營很重要,當時的著名餅家有『英記』、『顯記』、『咀香園』、『真誠』、『元記』、『龍珠』等,因為月餅盈利豐厚,不少酒家、茶樓也造中秋月餅銷售,包括『冠男』茶樓、『遠來』茶樓(也是著名餅家)等,據聞餅家只造一季中秋月餅,其盈利已足夠一年營運開支。

為應付『廣大市民需求』,昔日各餅家、酒家、茶樓,在中秋節前都會推出多種不同款種的月餅,有貴有便宜,富人愛買的三黃、雙黃蓮蓉月,收入底人士至愛低價的豆沙月、豆蓉月都有,當然;也少不了中價的金腿月、五仁月,品種多達數十款,『視乎你需要』。

蛋黃與豆蓉『視乎你需要』

年逾六十的老餅會知道,五十年代初,一般工人月薪才三數十元,而雙黃蓮蓉月若五元多一盒,最廉價的豆沙月也要兩元一斤(當年平價月餅售價以斤計),可想像月餅的消費很高,所以當時貧窮人家會為中秋節而愁,尤其是低收入在中秋節又要送禮的打工仔。

為想辦法爭取客源,各大餅家在五、六十年代都曾推出為打工仔而設的『月餅會』,月供兩三元,中秋節便可領取所需月餅,避免過節時缺錢買月餅。除月餅會外,餅家亦印製月餅價單供市民取閱,豐儉由人,數間開設在新馬路區的大餅家,更在八月初時會搭蓋牌樓,宣傳中秋節月餅,當中有動畫的『嫦娥奔月』、『八仙賀壽』、『西遊記』等,在六十年代更有『登陸月球』的牌樓。欣賞月餅牌樓,當年可是民眾的文娛節目。

月餅會、月餅牌樓

數十年前,中秋節市況旺盛,是大眾的重要節日,更是小朋友期盼的節假日,現今中秋節雖然亦算熱鬧,但難與昔年相提並論,在社會發展下,物質豐富,月餅成為大眾化節日食品,月餅市場盈利對比昔年大不如前,不少過往以造月餅為主的餅家已結業,被新興的餅店取代,亦反映了時代的轉變。

雖然時代變遷,中秋節不會變,與家人同聚過節,齊去賞月,是人們的心願,今年中秋節,祝願大家人月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