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疫情對亞健康影響

2020-07-17

【特稿】新冠疫情在鄰埠香港反覆有社區感染、全球的感染人數仍上升,疫情持續,本澳政府開展的防疫工作已有近半年,或多或少會對居民的精神構成壓力,若未能為焦慮、壓力等找到出口,繼而可能會演化成情緒病、自殺等極端的行為,間接增加社會的負責情緒或其他社會問題,例如家庭問題,造成惡性循環。

疫情下,經濟受創,有部份家庭的收入影響,不過,開支卻沒有減,3000元電子消費券,為低下階層及有經濟收人改變的家庭在疫情下,幫了一把,也間接保住了在中小企中的僱員,抒緩到短期的一部份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復課後,面對學習和測驗考試的壓力;父母的工作壓力、其他外在因素或疫情為他們帶來的壓力、憂慮;退休的長者,可能也遇到人際壓力、對於疫情憂慮而引致的情緒和精神壓力; 全職/雙職爸/媽,在家中照顧未有復課、復托的小童、幼童,或家庭收入減少、家庭開支增加、與家人、丈夫、子女相處等問題、亦有其壓力。壓力人人有,如何排解,得不到適切的排解、支援,隨時會衍生成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包括家暴。社工局指,今年首季接獲家庭糾紛個案通報 649宗,實際個案達 445宗,同比上升 3%,其中界定與家庭衝突和家暴有關 320宗,同比微升 1%,最終屬家暴的個案有 6宗,涉及配偶家暴的佔 3分 2,另外,本月7日,一名婦人在北區的一間美式快餐店洗手間內上吊自殺,再敲響疫情下對精神健康的警鐘;衛生局本澳自殺死亡監測中,今年首季錄得17宗個案,比去年增加2宗,當中本澳居民佔88%(15例),由情緒或壓力衍生的問題,不宜忽視。

疫情籠罩及經濟影響下,對市民的情緒直接/間接受到影響,增加焦慮和憂鬱等情緒病患的風險。在疫情之初,有團體曾反映過,長者由於配合防疫,減少外出見老友,有一定的情緒問題;另外,有社團針對父親的疫情下壓力問卷調查中發現,受訪父親表示,疫情帶給他們帶來經濟、工作、親子壓力、夫妻矛盾,而且父親的總體壓力屬中等偏高,反映出,不同社會角色的市民,在這場未見到盡頭的疫情下,都承受著其自身的壓力和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社服機構於今月恢復對外服務,長者、主婦、男士及青少年,遇到情緒問題,應該主動向社服機構或社工局求助,為壓力找到適當的排解方法,將之收在心深處,只會越想越想不開。政府和社團可以推出一些網上、視像、電話諮詢或輔導服務,向市民宣傳,讓有需要的市民放下自我標籤,找尋合適的專業服務,為市民排憂解難。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