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592號

2020年11月03日

星期二

城市規劃說街市

2020-11-03

『澳門街市建築』著作者勞加裕講解有關街市變化歷史

曾是沙梨頭街市的前身的泗孟街市留下文物遺跡的門樓

營地街市經歷兩世紀由墟市演變至今日的街市綜合大樓

已列為文物的氹仔嘉模區舊街市墟亭是澳門街市歷史印記

取代嘉模墟亭式街市的氹仔街市建於一九八三年

昔日的廣州酒店舊址建築物下層曾被租用作街市

政府在九月分推出『城市總體規劃草案諮詢』,冀透過制定總體規劃,進一步推動澳門發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環境衛生是重點,澳門街市的建構,正體現了城市發展的一個歷程,亦反映了社會民生實況。

澳門現時共有九個街市,當中澳門區有七個,氹仔、路環各有一個,全部都座落在人口密聚的區域內,因為街市的設立,是為方便居民生活的需要,街市的建築規劃管理,更著重於環境衛生。

『街市』二字,原演變於昔日的集市、墟市(街市的英文是『Street Market』,意即街上的集市,葡文是『Mercado』意即大街上擺賣的集市。),即是在街上擺賣物品的場所,故被稱為市集。現時大家熟識的街市,是建築物內的街市,就是由市集演變而來。由遺產學會出版的『澳門街市』一書,內容就詳盡地闡述了澳門街市的發展歷史,以及與澳門社會民生,城市規劃發展的關係。

街市建構反映社會民生實況

『澳門街市建築』一書作者勞加裕,早前在一個題為『由街市講起澳門歷史』講座時指出:街市的來由──由市集演變成建築物,而澳門最早的街市是『營地街市』。早在一七八八年前,在營地街、關前街、草堆街一帶,有很多擺賣攤販,是澳門早期的集市式街市,因為當時營地街一帶地區,是華、洋人士聚居地交界點,營地街市集的形成,就是因應便利華洋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

於一七八八年,曾有黑奴醉酒不歸,洋人指責因營地市集賣酒引致,更要求該市集不賣酒,事件引發了中葡居民衝突,當時的香山縣丞欲調停未果,要兩廣總督出兵始令葡人屈服,並將市集遷移到當時城外的沙梨頭,葡人投訴黑奴不便到市集購物,後來香山縣丞同意將市集遷回營地街,並規定早開市,晚關市,當年的議事會同意出資工銀五千兩,建墟亭式的營地街市,讓商販可在墟亭內賣貨。

最早街市墟亭式

一七八九年,墟亭式的營地街市建成,是為澳門第一個『正式街市』。街市分四個販賣行業──鮮魚、豬牛、雞鴨、瓜菜。檔販圍亭墟擺放,葡人不可以在街市收租。此街市的設立,將販賣分類,便民購物,亦有利於管理。但在十年後,香山縣丞發出通告,指發現街市販賣混亂,攤販不止四個行業,是『乜都有』,連工場都有,更有人開賭,街市四周更遭人霸佔收租,查出有差役收賄縱容,要作出整頓。

經整頓後,各行業『歸位』,拆除違規建築,但保留不阻街的,並招人承租,營地街市後來曾經被火燬多次,(一八一八年、一八二四年、一八三二年、一八三五年)因街市是屬於華洋人共用的,故火燬後議事會都出資重建。營地街市的管治權一直屬清朝官員,至阿馬留總督實施殖民統治後,街市管治權才落入葡人手上。

發展規劃要有潔淨街市

十九世紀末,澳葡關注城市發展、街市的衛生情況,提出了十二項發展建議的『城市總規劃』,包括開闢馬路,此時的營地街市在市中心難以整治,議事公局在一九零一年向當時澳督要求,興建一座潔淨的街市,提議以官價購地建街市。

一九零三年由建築師卡蘇索設計興建街市(卡蘇索是首位有牌的工程師,曾設計望德堂民居),政府不接受團體參與興建計劃,兩年後;新的營地街市建成,增加了一個擺賣亭,共兩個擺賣亭,每個亭有四十八個檔攤。街市用了四十年,曾有華商建議重建街市的建築物,被當局所拒。至一九四八年,營地街市重建為街市大樓,名為『中央街市』,於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由當時的澳督柯維納主持開幕。營地街市的建立,是城市規劃發展歷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