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598號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來說街市建築。。。。

2020-11-10

1950年啟用的營地街市內設分區售賣當時被視為東南亞最現代化街市

重建後的下環街市已變身為綜合體大樓

建築師呂澤強講解雀仔園街市建築設計

現時的營地街市大樓是一九九八年建造

充滿建築藝術風格的紅街市已列入建築遺產

外形扇狀式舊下環街市採用現代主義手法設計

澳門現有街市九個,分別座落於人口稠密地區,包括營地街市、沙梨頭街市(水上街市)、祐漢街市、台山街市、下環街市、紅街市(又稱提督街市),以及氹仔街市和路環街市。

街市的建造,都是為配合社區生活需求,當中五個街市的建築設計,是屬於現代化的『綜合體』街市大樓,內裡除設置必有的街市檔販外,還設有熟食中心、停車場、活動中心、多功能室,甚或附有小販大樓(祐漢街市)等。部分街市的0建築,是經重建後成為『綜合體』街市,當中最新的『水上街市』是表表者,另有保持傳統街市特色,至於興建至今從未重建的街市,只有外型凸出、被視為有『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紅街市。

澳門多座街市都曾在營運一段日子後曾遷移或拆卸重建,建今未曾拆改仍營運中的街市只有座落在提督馬路與高士德馬路交界處的紅街市,已營運逾八十載,紅街市的興建,是取代昔日的『沙崗街市』。

『裝飾藝術』風格紅街市

沙崗街市又稱為『渡船街街市』,在一九二五年的街道名冊中,仍有些街市名(街市當年被標示為街道之一),該街市曾設在新橋石敢當行台,一九二七至三零年間設在渡船街,後遷往提督馬路與大興街交界,一座政府租用的地下層營運,被稱為新橋市場,營運至一九三三年終止,澳葡為發展整治沙崗、新橋區一帶,因而興建一座新的街市──紅街市,取代『沙崗街市』。

澳葡當局為興建紅街市,曾發行四十萬市政債券,當時的議事局預計新街市將每年帶來超過一萬元收入。至上世紀初,澳葡對街市的營運方式,是政府建街市,外判營運,紅街市建成後招標承租經營,首次招標無人問津,後來要降租金招標承租。 

由遺產學會出版的『澳門街市建築』一書,詳盡解讀了有關紅街市的建築設計,以及興建這座街市的因源,該書作者;建築師呂澤強在一個有關街市的建築講座上指出,於一九三六年建成的紅街市,其設計平面原圖,是將早期的墟亭式街市融入現代化,以三格及九間處理結構及空間,原圖設計是有升降機上落的,但未有建造,或許因為該區太潮濕之故。

將墟亭式街市融入現代化

樓高三層的紅街市大樓,外牆以紅磚鋪砌,平面為兩軸對稱格局,四邊角落處有角樓,中間有鐘樓,街市有兩個天井位,街市建天井是為配合亞熱帶氣候而設計,為配合當時的衛生環境需要,地下空間更預設冷藏庫。另外特別之處;紅街市的設計是有圍牆預設可讓人們駕車入街市買餸,因為當時有車階級人士甚少。

呂澤強稱,紅街市在建造時,預定在天台造綠化花園,當年澳葡政府興建此座街市,是希望配合社區生活運作──開發提柯區。紅街市可說是有風格的街市,藝術建築物,是澳門目前唯一一座列入建築遺產的街市。

紅街市的設計格局是平行網式區,是以能融合、中葡中產階層居住區域而設計的街市,街市共有八個門口,方便人們進出買餸。

曾譽特色建築舊下環街市

另一座曾被視為有特色建築風格的街市,則難逃被拆卸改建的命運,此座位於下環街、李加祿街與貨倉街交界處的舊下環街市,建成於一九四五年八月,此座由葡籍土生工程師歐左治設計的街市,採用現代主義手法設計,原設計兩層高,後改建為一層的建築物,街市外形扇狀式,配合位置地形,有兩層窗口,保障空氣流通衛生環境。

舊下環街市的興建,是用來取代於一九二八年開始,由當局租用下環小販巷一建築物地下作營運的街市,因樓上有『海景戲院』故街市被坊眾稱為『海景街市』。舊下環街市營運至二零零六年七月關閉,是址拆卸重建,成為今日的『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是繼祐漢街市、營地街市後,第三座『綜合體』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