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海上,習近平點題中國開放

2020-11-14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梁曉輝)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後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2日來到上海浦東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在五中全會對中國未來發展進行系統謀劃後,習近平立足浦東,再次闡釋做強創新引擎、高水準制度型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多個事關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作出重要宣示。

上海是中國城市版圖中的特殊存在,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國許多重大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開路先鋒。觀察家注意到,習近平在多個重要時間節點踏足上海,都有『解剖麻雀』『以小見大』『輻射全國』之意。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被視作在中共誕生地動員全黨追溯『初心』。

2019年11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後,習近平首次地方考察同樣選擇上海,多項安排聚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視作是四中全會精神的強化落實。

而此次到上海,習近平為浦東下一步發展再定位:『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準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在觀察家看來,中央對浦東的定位內涵對全域的考量,浦東再次成為關乎全域的『關鍵一子』。

尤其是習近平提到,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準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這意味著,浦東新區被賦予改革開放的新重任,其探索的未來建設路徑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全域。

——做強創新引擎。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這一表述顯示出中國高層在科技創新問題上的清醒認知。

他在大會講話中強調,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昇產業鏈水準,為確保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多作新貢獻。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指出,中國科技發展正處於突飛猛進的爬坡期,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國在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雲計算等領域基本處於並跑甚至領跑階段,其中不乏浦東的優勢所在。但不能否認的是,相較一些發達國家,中國在晶片等基礎科研領域的進展仍比較滯後。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就是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浦東作為科技『領跑生』,為中國創新發展全域探路義不容辭。

——高水準制度型開放。

『對外開放』是習近平今年一系列講話中一大關鍵詞:就在日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向世界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歡迎各方把握中國發展新機遇,積極深化對華合作。』稍早前的第三屆進博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更宣佈多項中國全面擴大開放新舉措。

在慶祝大會上,習近平再次表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他尤其強調,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凡是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我們都要積極開展合作。』

他提出,浦東要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供高水準制度供給、高質量產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更好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指出,從態度到措施到制度,中國顯示出高水準開放的決心,開放仍然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關鍵詞。『浦東作為引領開放風氣之先的地方,探索制度型開放的措施、積累相關經驗,對於未來中國的高水準開放意義重大。』

——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五中全會對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部署。但外界仍有聲音作有意割裂,衍生出『中國經濟將向內轉』『中國將封閉運行』等誤讀。

在慶祝大會上,習近平以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是『大海』作喻,對此類觀點再次回應:『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任何人企圖人為阻礙世界大海大洋相通,都祗能是一種不自量力的幻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認為,過去,中國提倡融入世界、接軌世界、參與世界,而今天,世界不確定性增加,中國主動改革、開放、創新,打造一方天地,吸引世界進來,這就是『雙循環』。浦東在過去30年是改革開放的佼佼者,在當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浦東被寄望成為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形成新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這不僅對中國,對世界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