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香港市民精神壓力主因:日常活動受限

2020-12-15

【香港中通社12月14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冰琪)新冠疫情在香港持續近一年,限制社交距離措施、各國及地區實施出入境強制檢疫等,都令人們面臨前所未有的隔絕和壓抑。香港社工界人士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從老中青三個年齡層講述港人疫下的精神狀況和導致的原因。

香港老年人平時的社交活動主要有:去內地探訪親友、在公園或茶樓與老友見面、照顧自己的孫子或孫女享受天倫之樂等。而疫下這些活動有的戛然而止、有的大幅減少,孤獨感加重了老年人疫下的精神壓力。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說:“老年人自身的社交活動能力相對低,限制社交活動後,不僅外出受到限制,有的連自己的孫子孫女都見不到了。”

此外,老年人使用電子產品的能力較弱,無法及時地掌握疫情期間的最新信息。程志剛認為:“這些都會令老人變得悶悶不樂,他們會十分擔心家人的安危。”一個家庭中的經濟來源往往來自中年人,他們需要贍養父母、照顧子女,是家裡的“頂樑柱”。

“近日政府保就業計劃結束,失業裁員相繼出現,也有許多香港公司採取了凍薪和放無薪假來維持運營。此外他們還要照顧家庭成員的健康。”程志剛說,中年人的父母年紀較大,有時防疫措施做得不好,需要人叮囑;小朋友疫情下去學校上課,也會擔心學校會不會“暴疫”。

青年:疫下求職難、轉變學習模式需適應

據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早前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受訪者患上焦慮症風險較高,其中35歲以下受訪者患病的概率高達50%。從事青年社會工作多年的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徐小曼表示,香港自1月底暴發新冠疫情以來,大學和中小學都多次宣佈停止面授課程,轉為網上授課,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們需要適應,學生也擔心自己的成績是否會受到影響。

她也談到,作為畢業生面對各行各業經濟下滑,失業率創新高的情況,找工作四處碰壁,面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些都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感。

精神狀態的持續低迷,嚴重時會引發極端事件發生。據媒體報道,在2019年,香港共有993人自殺死亡,即香港每十萬人有逾13人自殺身亡,較2018年的12.3稍高。

對於現時港人面對的精神壓力,程志剛和徐小曼都建議,在遇到精神狀態低迷時,疫情下可以通過社交平台和家人朋友溝通交流舒緩情緒,若情況嚴重,需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疫情的新聞鋪天蓋地,需要適量和適當地了解資訊,不要看過多負面的新聞;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適當運動,保持身心愉悅,才是疫情下正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