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29號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閱街道名冊了解澳門

2020-12-15

大堂前地在1874年街道名冊中排列首位

1957年名冊錄載東方斜巷下端的蘇鴉利醫士街在1925年的街名冊刊載為監牢街

澳門街道及街道名冊,是城市發展的歷史部分,街道名冊所刊載的資料,就是城市規劃歷程之一,翻閱昔日的街道名冊,有助對澳門多方面的了解。

閱讀街道名冊對澳門近百多年來的發展概況會有多一些認識,一八七四年發行的首本完整名冊,載錄了已命名的街道只有三百一十九條,當時澳門人口只有約七萬(一八七一年統計為七萬七千人,一八七八年的統計為下降至約六萬八千人)。一九五七年出版的街道名冊,共刊載街道有八百八十條(含地方名但不包括載錄已取消的街道),而當時的人口約十七萬,相隔了八十三年,人口增加約一倍半,街道亦增加了近兩倍,反映了城市發展的進度與城規配合度。現時澳門街道有近千三條(澳門區九百五十條),但人口則超過六十五萬,車輛數量更不斷飊升,較六十三年前相比,澳門的街道極度擠迫。

上世紀中澳門街道近九百

在首本街道名冊出版後,到一九二五年,相隔了五十一年才出版第二本完整的街道名冊,之後再到一九五七年,隔了卅二年始再推出完整資料的街道名冊,隨後又隔了卅五年至一九九二年才有新的完整版。從一八七四至一九九二年間,只共出版了四本完整的街道名冊,由此可知澳門由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展很緩慢,尤其是上世紀初至七十年代,人口增減的變化大,以及政治環境因素影響不少。

一八七四年的街道名冊資料,列出當時澳門只有三個行政堂區──風順堂區、花王堂區和大堂區,一九五七年的街道名冊資料,澳門仍是只有上述三個行政堂區,至六十年代中,澳門才設有五個行政堂區(增加了望德堂區和花地瑪堂區)。

在一眾的澳門街道名冊中,筆者最偏愛的是一九五七年的『澳門市街名冊附地方名稱』,不單是生於這一年代的關係,是因為該街道名冊的編印,有其劃時代的需求,此版本的特有設計和編輯改革,編印思維絕不含糊,照顧了中葡市民的需要,開創了澳門街道名冊完整中、葡文版本先河,成了日後街道名冊的指引藍本。

1957街名冊編印劃時代

一九五七年的街道名冊,除了街名是中、葡文對照外,更附有以葡文拼音的廣東話,內容更對每條街道的位置和公共建築物,都有頗詳細的描述,讓市民在翻閱時有更詳細了解。街名的中文查閱以筆劃為序,而葡文的查閱除以A、B、C按序外,更附有以AVENIDAS(大馬路)、ESTRADAS(馬路)、RUA(街)、TRAVESSAS(巷)、BECOS(里)、PATIOS(圍)等澳門特有的街巷查閱方式,當然;中、葡文街名都有編號的查閱。

五七年出版的澳門街道名冊最為獨特之處,是名冊內附錄了已消失的街道和其他地方,且有較清晰的解說,該些消失的街道是刊載在一九二五年的街道名冊內,包括原座落在燒灰爐街附近的『大樹圍』、已取消的龍田村內的『龍田石街』,原座落在望廈廟前的『帽圍』,以及易名為馬忌士街的『病人院』街,已易名為蘇鴉利醫士街的『監牢街』(位處東方斜巷下端)等,讓人們更了解澳門一段時期的城規變化。